肿头蚁龙是一种生活方式类似蚂蚁或白蚁的小型肿头龙,分布于欧亚大陆的落叶林和混合林。
古北极区域最引人注目的动物非莫属。它是唯一的真社会性的动物。在冰河时期,欧亚大陆西部食物匮乏,几乎没有爬行动物和非鸟类恐龙,而肿头蚁龙也是在这时才完成其演化的。在这种地方生存下来的动物必定有各种求生策略,以便在恶劣的环境下充分利用其获得的食物。肿头蚁龙是由一种群居的小型肿头龙演化而来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山区。
肿头蚁龙的策略是将种群的传宗接代权力下放给一只雌性个体,解放出其他个体来作为食物采集工。它们还发展了建造堡垒的能力,以保护它们来之不易的食物免受其他动物的侵害。在这个城堡里,每个个体都严格遵守一套基于年龄和性别所制定的等级制度。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已经过去了,肿头蚁龙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显得非常有效和成功。
对一般的肿头龙,特别是一般的雄性肿头龙来说,头盔般的头盖是带有炫耀性质的。而在肿头蚁龙中,雄性的头盖依旧显得非常特殊,但它已不再用于种内威吓或战斗。现在它们的头盖上已经演化出了带有致命毒素的尖刺,用于保护巢穴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在资源充足时期,种群人口往往增长得很快,最终巢穴将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人口,所以一小群成年雄性和雌性会离开,建立新的家园。在这时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河流边上,一座座圆锥形的堡垒沿河线状排列着。
巢穴是由雌性建造和维护的,呈茅草房结构,由树枝和干草建成,通常依着溪流上倾斜的树干而建。其内部是大量的通道和洞室,通常不同的巢穴也都会有着相似的布局。
种群中最大的个体便是龙后(a),长约1米(3英尺),身体肥胖。她终年生蛋,平均每天一个。每个生出的幼龙则由成年工龙照顾,而成年工龙也从不离开种群。成熟的幼龙会被派往巢外觅食。成年雌性(b)最终会回到巢中成为工龙。而在龙后死后,一个新的龙后从工龙中产生。工龙和龙后的眼睛都很小,它们通过生长在肩上的感觉用原始羽毛来探寻阴暗巢穴内的通道。
雄性的职位是兵龙,它们的头盖上有向外生长的毒刺(c)。它们在巢穴的入口处站岗,当危险来临时会用头部撞击树枝来发出警告(d)。一些年老的雄性会脱掉毒刺(e),换上更低调的体色,与龙后一起住在巢穴里。进入繁育期间的雄性寿命很短,大约每十天就会更换一次。
繁殖室(f)靠近巢穴顶部,能被太阳光所加热。龙后室(g)就在其正下方。育儿室(h)位于龙后室的下方,用于照料幼龙。厕所区(i)就在溪流的正上方。食物储藏室(j)依附在主树干上,其他树支上还有多达6个的食物储藏室(k)。如果沿着树干的主要入口因受到攻击或天气破坏而无法通行时,会用长枝条和树苗编织出一条逃生通道。种群的食物为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细枝和秋天的果实(如坚果)。青年龙们把食物收集到一起,然后把它们从一个个体传递到下一个,直到它们到达巢穴。这条长队的两边都有兵龙作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