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游击区改编后,张藩密报一件事情,毛主席看后特写文章示警

兴衰的五千年 2024-08-01 00:25:35

前言

张藩是一个有着敏锐嗅觉的优秀政工干部。在他的革命历程中,多次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一件事情,张藩到后来都会感觉到有些后怕。如果当时他顾及领导的脸面,而没有将这件事情上报给董必武,而是任由其发展下去,一定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毛主席:这件事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4年,张藩中将从兰州军区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南京安享晚年。

回到南京后,张藩依然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他不仅自己这样,也要求身边的人这样。他觉得,自己是从艰苦的环境之中一路战斗过来的,革命虽然成功了,但要想让人民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那时候,张藩经常穿着一件破旧的穿了多年的衬衣,脚上的袜子也是补了又补,一个补丁压着一个补丁。就算这样,张藩老将军都不舍得丢弃,而是穿了一遍又一遍。

张藩不仅自己这样做,也经常这样教育子女,对他们说:“我们是革命家庭,不能铺张浪费,能吃饱饭,有衣穿就行了,可不能忘本啊!”

事实上,张藩退休后,国家给了他很好的待遇,他根本不需要这样。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觉得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这也是毛主席经常教育他们的。

在张藩的心里,毛主席的话他一定会听,也一定会照做。所以,他不愿意丢弃勤俭节约这个好传统。

为了言传身教,张藩也经常向身边的孩子们讲述跟随毛主席闹革命的往事。将他们当时如何难,如何在中央苏区和当地的老百姓同甘共苦……

说起来,张藩与毛主席的相识还是源于一次偶遇,虽然那次张藩并不知道那人就是毛主席。

1909年2月2日,张藩出生在湖南浏阳张家坊区月形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原名张环继,曾用名张伍成。小时候,由于家里贫穷,张藩很早便开始跟随父母干活,为家里减轻负担。

到了8岁的时候,父母凑了一些钱,给张藩交了学费,让他到私塾读书,后来又进入乡里良源小学改读新学。

1920年,在张藩11岁的时候,父亲生了重病,由于没钱医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此后,张藩也不得不辍学,拜了一个篾匠师傅,学习手艺,以便在将来有口饭吃。

后来,由于家里的经济实在困难,张藩不得不当起了挑夫,为家里赚取生活的费用。这一年,张藩年仅13岁!

经历过这样的幼年生活,张藩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反而成长为了一个性格倔强、不畏强暴的优秀青年。

1926年,北伐来到湖南,浏阳掀起了工农运动。

不久后,张藩便参加了乡农民协会,并组织了家乡的20多名挑夫,组成“扁担队”,使穷苦的乡亲们拧成一股绳,带领这大家扶困济贫,伸张正义。很快,张藩便在老家张家坊一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1927年,张藩正挑着一个担子在路上行走,迎面走来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此人长得很高。

来到张藩的面前时,那人有礼貌地和张藩打了一个招呼,并问他去江西铜鼓县的路怎么走。

张藩虽然是一个挑夫,但对有礼貌的人非常尊敬,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很有好感,便指着前面的一条路,详细地讲述了该怎么走。

听了张藩的介绍,那人道了声谢便离开了。多年后,张藩才知道,当时的那名问路的年轻人便是毛主席。

7月,彭德怀和黄公略等人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在平江起义的影响下,张藩参加了赤卫队,开始和赤卫队员一起打土豪、斗地主,为穷苦百姓谋福利。

1929年7月,张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张藩便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7月,张藩率浏阳赤卫队第3团,参加了红3军团攻打省城长沙的战斗。不久后,张藩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期间,由于作战勇敢,张藩先后担任了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第16师48团政委。任职期间,张藩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多次围剿。

在多次作战后,由于反动军队人多势众,占领了红军在湘、鄂、赣边区的大块苏区,红军被压缩到了黄金洞一带的山里。黄金洞是横跨湖南、湖北、江西的一座大山,在山里有四十八处平原,被当地的人们称为四十八个洞。据张藩后来说:

“原本在这些“洞”里有富饶的土地和稠密的村庄。但到1933年,国民党为了彻底消灭我们,对这一带的人民施行了最毒辣的手段一三光政策,这里的男女老幼,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拉走,东西全被抢光,连地里种的庄稼也都破坏光;房子和一切拿不走的东西就都被放火烧光,这一来,我们的红区,实际上成了一种真空状态。”

在占领了这里后,敌人建设了许多密集的碉堡,以此来包围和蚕食红军。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都没有撤走,而是继续在这里坚持战斗。其中,县委以上的各级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16师撤进了杳无人迹的深山密林中,继续坚持斗争。

由于山里的条件不好,国民党反动派还以为红军在这里坚持不了几天,便在外面守株待兔。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三年的时间。

那时候,为了生存,全党全军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自己动手搭建了不少房子。然而,由于敌人时不时就进山围剿,红军不得不经常进行转移,在其他地方继续搭房子。

关于当年的事情,张藩在给孩子们讲述的时候,说:“由于敌人经常偷袭,我们的住地必须选择在容易隐蔽的深山密林中,而且还必须经常移动,一个地方,最多只能住一两个月。这就逼使我们不得不经常搭房子,这当然很麻烦,但久而久之,也锻炼了我们同志的才能,到后来,差不多每人都能熟练地掌握一套建筑技术了。”

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大家不仅搭建了房子,还做了竹桌、竹椅,以及舒适的竹床。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野草,就像“席梦思垫子”一样,说在上面非常舒服,被同志们笑称为:“苏式沙发。”

在开玩笑的时候,战士们都说:“如果国民党再封锁几年,将来下山,红军就都够资格当建筑工程师了!”

在山里的日子也不都是舒适的,也为粮食发愁。如果能打上一仗,或者是打个土豪,战士们便可以吃上几天饱饭。然而,很多日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那时候,为了让战士们多吃一点,领导机关的首长就将粮食省出一些来,甚至吃的都不如战士们的。每当有了好东西,他们就会分给伤病员补充营养,自己却饿得皮包骨头,让战士们看着直心疼。

有一次,在几个月没迟到粮食的情况下,张藩等部队领导突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说是有一支到白区出击的部队,在一个反动地主的家里搞到了一大批粮食。

听了这样的消息,大家都非常高兴。在那支部队将米背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大声欢呼,好像遇到了救星一样。

就在大家以为可以吃上一顿饱饭的时候,部队首长下了命令,要求将粮食全部送给伤病员。

到了晚上,张藩突然见到了那个扛着米回来的部队的干部,说是请他去吃饭。快到门口的时候,张藩便闻到了米香味,走进去一看,发现桌子边摆了一洋油桶白米饭,还有一包辣椒面,还有就是部队的其他几位首长。

这时,那位干部检讨说:“我得先向首长们检讨,我违犯首长的命令,留下了这点米……大家惦念着在挨饿的机关首长和同志们,想把背的米多省下来一点带给你们。”

在那位干部检讨的时候,屋子里的空气变得凝固了起来,大家都一言不发,等着张藩等首长说话。

见大家都不说话,那位干部又难过地说:“我知道,首长们好几个月没吃到粮食了。可你们得领导我们工作啊!你们连一点都没留。我思想斗争了老半天,硬着头皮,把我自己背的这袋米打了埋伏,我知道这是犯错误,要处分。无论如何,请首长们先吃了,再处分我。”

听了那位干部的处分,首长们都知道无法处分他。为了安慰大家的感情,首长们还是强忍着痛苦,坐下来吃了一顿难得的米饭。

后来,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事情,张藩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每当我想起那顿异乎寻常的会餐,总觉得那辣椒米饭的滋味,什么最名贵的饭菜也比不上!”

那时候,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张藩便给大家讲述毛主席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述,以此来鼓励大家,继续坚持斗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再次携手,共同抵御外敌。

随后,按照中央的命令,湘鄂赣游击区进行了改编,改编为第一支队,张藩为一营的营长。

那时候,由于缺乏必要的警惕,没有防备国民党表面上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实际上想借合作控制和瓦解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的阴谋。

出于这样的考虑,蒋介石便安排国民党的一些人道第一支队的队伍中担任副手。任职之后,这些人并不想为抗日真正出力,而是在队伍的内部进行搅和,结果搅得内部混乱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上级领导未来团结便没有及时制止,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然而,张藩却认为这样的合作方式是不可取的,便趁着省委派他去武汉汇报工作的时候,将这件事情秘密地报告给了董必武。

不久后,董必武便派人来到湘鄂赣,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事实上,在得知这件事情后,毛主席也非常重视,还特意就这件事写了文章。在文章中,毛主席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部队,要独立自主,靠山扎营,不能叫国民党派人到我军里来捣乱。

可以说,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张藩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他逐级反应,一来在时间上来不及,二来很有可能被上级压下来。要真是那样,损失将是很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藩担任了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后来,张藩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参加了学习,并在毕业后,担任了学院的战役战术教授会和战役法教授会主任,副教育长兼科研部部长、副院长。

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张藩被授予中将军衔。

1972年11月,张藩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并一直在兰州军区工作到退休。

退休后,张藩回到南京,在这里度过了晚年。期间,张藩不断地宣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并撰写了《忆湘鄂赣苏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粟裕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郭村保卫战》《一旅在苏中》《难忘的六十年交往——忆钟期光同志》等十多篇文章。

这些文章,为后辈了解当时的真实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水灾;1994年,江苏发生大旱。那时候,张藩将军虽然自己也不富裕,但还是将自己积攒下来的钱财,分别向灾区各捐献了1000元和几十件衣物。

2002年3月2日,张藩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生前,张藩多次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党和国家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那时候,在场的记者们都争相将镜头对准胸前佩戴者功勋荣誉章的张藩老将军,为他留下光荣的时刻!

0 阅读:0

兴衰的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