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乾波出品 |波哥看楼市
近期,在楼市去库存上,国家队通过收储手段已展开了密集行动。
●在土地收储上:
比如,2月份以来,广东省内多地密集发布拟回购存量闲置土地的公示,涉及15 个城市、161宗土地、用地面积684.4万平方米、收储金额353.7亿元,收购规模和执行速度均超市场预期。其中,收储资金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惠州(127 亿元),其次是珠海(66亿元)。
比如,2月18日,北京发行了一批地方政府债券,包括101亿元一般债券和462.9亿元专项债券,均为新增债券。其中,462.9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土地储备等领域。这意味着,北京按下土储专项债发行重启键。
●在存量房收购上:
2月1日,央视新闻报道:自2024年5月17日中央提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以来,相关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表态支持“收储”工作,超32个城市发布存量房收储细则。贵阳、长春、保定等10多个城市收购商品房项目落地,筹集保障性住房超过15万套。
目前,贵阳全市已经收购存量商品房5162套,改造后投用的超过3500套,解决了4100多位居民的住房需求。长春已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6837套,改造后可以增加1.13万套(间)保障性住房供给。合肥目前已经收购存量商品房5733套、58.9万平方米。
郑州作为最早探索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累计收购存量商品房项目96个,12万间以上的房源,总建筑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8.6万间作为人才公寓投入市场。
简析: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总体上看,各地政府在加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时候,也在不断在土地端和存量房两大领域发力施为,以便借助三大手段来有效达到去库存的效果。
●土地收储,直接从源头解决供应的问题,减轻房企资金沉淀和压力,调整供应结构;
●房屋收储,将滞销的房屋转为保障房等,可直接减少楼市的库存量和补足保障房的供应等;
●城中村改造,通过拆改及房票安置等,能迅速为楼市消化库存创造出众多的新客户。
三大动作,各有侧重,又能合成一盘棋,前端和后端,首尾呼应,皆剑指库存高压这个难题。
但是,实际上,在政策释放和资金问题解决后,收储和城中村改造两者比较起来,前者的效率没有后者那么高,这也是客观事实。
毕竟,上面广州那样的大手笔重金收储闲置土地,有几个城市能够做得到呢——
一是没钱,虽然可以通过专项债解决自觉资产问题,但是这些钱也要还和考虑利息等偿付的,不是向收就能收的;
二是,收回来,怎么办?这也是很多城市在土地收储上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广州为何这么有底气?
因为它的人口多,产业发达,不搞房地产,可以直接转型为产业用地等,因此,很多城市也没有广州这么多的实际支撑,收回来以后,要么是继续晒太阳、要么是未来还是搞开发等,转型加持的难度都很大。
其次,就是广州的特殊情况所致,近年来,广州库存太高,压力太大,不得不第一个吃螃蟹,虽然难以下咽,也必须要出手了。
再次,在城中村改造上,广州,由于过去多年在旧改上留下了很多烂摊子,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要想在城中村改造上重点发力,有许许多多的掣肘,难以于他人说,相比于上海等,在城中村改造的力度上没有太多的优势。
据有关报道,去年广州在旧改的固定投资的产值只有1000亿多,这完全匹配不了国内旧改大省的咖位,显得非常的尴尬。
说明了什么?不就是城中村改造,对广州而言,其中的牵绊众多,相关价值展现有限吗?
最后,从房屋收储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进展非常的不理想?
按上述央视新闻,很多城市只是“表态”,而落地的数量实在太有限了,跟市场的预期差的太远了。
因此,各个城市基本都在遮遮掩掩的,积极性不高,据不高看楼市观察,在土地、存量房和城中村改造这三点上思考,房屋收储,将成为各地最不想干的事情了。
为啥这样讲?
存量房,即现房,收回来,就面临着处置和价值合理实现的拷问,除了贷款和租金等问题外,事实上在各地,以前当地国企拿了很多的保障房用地,很多项目都在逐步开发中,以前的指标都将都没完成,如今,为了去库存,又要掏出真金白银来收购存量房来做保障房,实际上就产生了一个冲突:
原来保障房的土地和开发量的涉及,就基本都将考虑了城市的可承受上限,如果在继续加码,投资收益比很快就会被打破,而且国企还要问责,同时,在人口急剧衰减和新市民有限进入城市的档当口,你觉得会有多少城市会积极去收购存量房呢?
所以,收购存量房这个设计,回过头去看,是有一定问题的,当然,当时可能没有考虑得那么充分,如今不上不下的,也是醉了。
故而,国家也不怎么催了,能消化多少是多少吧,自己看着办。
最近,业内不少朋友,对房屋收储提出了一些质疑,主要认为,此类收储行为,目前畸形的租售比和引导居民去加杠杠等,皆与当下趋势背道而驰,问题很多。
有一定道理。
但是,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也只看到了局部型问题,不甚尽然。
何以见得?
譬如,在表层上看,收储存量房,有一定的效果,然,并未改变楼市的整体库存格局,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腾挪和类似于“扬汤止沸”的行为,仅为一个简单的转移动作,实际的库存并没消失。
而保障房,也不是一个有效的泄洪口,最后必将对保障房市场和租赁市场造成直接的冲击,此外,租金水平会直接影响新房售价,低迷的租金,必然带来新房价格的下行,也会直接损伤新客户入局的效率和徘徊。
引文,对去库存,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策略,反而会给新房市场的去化添乱不少。
所以,各地城市,都在深度观望和“口头表态”,而缺乏有效的实际行动。
这是一个死循环,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很难受。
如同某些医美项目一样,把屁股上的肉割到脸上去,似乎好看了,而自己心里总觉得很膈应,加上他人对整容脸的指指点点等,而会在身心方面造成新的问题,得不偿失。
其他的,就不去啰嗦了。
写在最后:
以上,对国家推出的三大楼市去库存手段及其策略,做了一点分析和比较,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前面土地收储和房屋收购,这两个方式,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有各自不同的众多限制和制约。
例如,在土地收储上,价值很明显,制约也很多,很多城市很难做得到,收回来后,主要i因为缺乏足够的人口和有效产业等支撑,基本都会继续闲置和等待,其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而存量房收购,上面已经讲了很多,不再赘述了。
城中村改造,以相对更加完善的市场化模式来解决楼市去库存的核心症结,在其内部,有生生不息的强大动能,在外部,也能合理加持土地和房屋的收储。
打个比方,通过拆迁改造,进行货币化或房票安置等,把老居民变成楼市的新客户,可直接作用于楼市去库存和拉动固投和资金的流动等,完全没有后遗症;
在财务价值是实现上,由于各地的城中村基本都处于城市众多优质地段,其价值的循环更有强大的保障,对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结尾一个正向型的驱动器。
另外,随着国家产业急速向新质生产力和科创等方面的转型的强大推动,广大的城中村在拆改之后,释放出的优质和高价值空间,能有效匹配接下来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比如,研发中心的落地、实验室的布局、运营中心的构建、无污染类产业园的排兵布阵等,而逐步实现全国各地新型产业的有效落子和生根发芽,而与城市相对外围产业的布局,形成有效区隔和互补,这完全不同于广州那种产业众多那么的难以匹敌,这种基于城市中心+新型产业要素的搭配模式,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落地性。
可以超越过去那种简单的借助制造类产业园的架构模式,研发、生产和销售,三大环节可以充分打散,不再倚重于生产去组织相关的产业链和人才等资源了,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伴随科创产业的逐步深化,以价值链为核心纽带的产业进化,其结构、环节和空间,在新的世界性的大趋势下,过去的短距离模式、紧缩型模式等,都将快速被肢解,相对的离散型模式,将更加会成为新的周期型特征。
比如,一个厉害的AI工程师,假设他在贵州的一个小县城,为了照顾家里,他不愿意去深圳,你会简单放弃他吗?
并不见得。
这些牛逼的人,都是大爷,来不来总部上班,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吧把分配的任务做好和及时参与远程工作会议等就行了,谁还会强烈要求你去不去深圳?
等等
甚至,老板觉得,你干脆在贵阳租或买一层办公楼,就在当地搭建一个区域性的研发或推广等类团队,就一门心思去做当地的开枝散叶的事情得了。
按每月的KPI做到位,并不是不能接受。
说这么多,实际上想表明一点:
在新质生产力等趋势的加持下,由于各地城中村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价值等,在这一轮产业的大变迁之中,城中村的价值就不仅仅是楼市层面的问题了,会快速在产业转型上,得到更多更重大的托举。
当前,纵观全国,波哥看楼市认为,上海案例,非常有代表性,近年为啥如此积极?
难道,只是简单的楼市去库存吗?
城市核心,寸土寸金,对魔都而言,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及其相关资源等的坚实加持,上海绝对不会只考虑了楼市的问题,更需要在新一轮产业律动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
如果只卖房子,其格局就经不起推敲了。
毕竟,土地特别是优质只有那么多,卖一平米就有一平米,而产业的的发展是无穷的,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最后,讲一点:
在城中村改造的相关国家政策出台后,很多人都认为,拆、改、整,会按实际需要来综合进行,这点没有毛病,是政策的一贯要求。
可是,据波哥看楼市独家观察,2025年起,这个固有模式,必将更快速被打破,虽然,过程之中,政府和官媒等会遮掩一二,但,你去实际走访一下,肯定会感觉不一样。
新质生产力,洪波涌起,充分向产业的上游发起了巨大的攻势,在各个产业链上已经不断趋向前端,众多精英,不可能再像普通牛马一样化好几个小时的通勤去产业园上班,对老板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在家门口和城市中心,解决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城中村,在腾笼换鸟之后,有而必将得到这些人的垂青。
同时,对政府等而言,如果只把城中村改造成住宅和基础型的写字楼等,讲得不好听,那就是一个傻缺了。
没看到大趋势的变化,在思维和产业模式上,会和别人差距越来越大。
由此观之,对于很大优势城市的城中村而言,还只是简单的城中村改造吗?
有鉴于此,波哥看楼市认为:
2025年的城中村的改造,通过大规模的拆迁来构画出新的蓝图,将成为众多优势城市的必然选择。
至少,会从21个超特大城市,向35个大城市等进行逐步演变。
毕竟,这些城市,才是中国城市的脊梁,也是国内产业和经济等方面的风向标。
只有它们做到了,其他的区域和城市,才能跟上去。
能不BB,快点进行吗
百姓买得起房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