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拍的《志愿军》

娱乐硬糖 2023-10-05 19:49:29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豆瓣开分7.3,领跑国庆档口碑榜的《志愿军》,再次彰显了严肃题材强大的内容感染力。

“少有的把为什么一定要打这场仗讲清楚的电影”;“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片子,把我的知识储备全调动起来了”;“《志愿军》做到了真正的质朴,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场70多年前的战役,至今能够跨越时空感染当下的观众,证明了爱国情怀永不过时,而好的内容呈现方式也永远会让人热血沸腾。那写在历史书上简明扼要的一页,却是无数英烈光荣壮阔的一生。

在一众同期商业类型片的围堵中,《志愿军》也展现了极具竞争力的商业化元素,宏大的战争场面让观众感到每一秒都是经费在燃烧。仅从技法上说,电影在视效上的成功离不开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以及导演本身的审美素养。几场焦点战的镜头语言精准老辣,带给观众强大视觉震撼的同时,也深刻传递了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

不得不说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陈凯歌的执导存在感极强。也只有在50年代长大的一代,才能展现那份厚重的历史氛围和朴素的家国情感。

这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和人民史观。硬糖君曾以为这样的历史战争题材难出精品,没想到我们只差一部《志愿军》,只差一个陈凯歌。

史诗级的难拍,也有最优解

《志愿军》挑战的抗美援朝战争,可谓“史诗级的难拍”。硬糖君认为主要有两大核心难点:

一是电影工业上的难,宏大场面难还原。战争戏本就是高难度领域,更不用说还原战况复杂的抗美援朝。核心战役怎么选择,具体场面怎么呈现,可谓难点重重;

二是文本上的难,如何用虚构人物去串联真实的历史。同时群像戏份也难架构,抗美援朝中英雄模范事迹众多,怎么布局怎么谋篇怎么让每个角色都有个性,也是巨大的挑战。

动态镜头的拍摄,调度非常复杂。高空拍摄,则需要所有部门的联动配合。为了真实还原战斗的残酷,演员们穿行于“枪林弹雨”中,灰头土脸的样子虽然狼狈却让人信服。魏晨饰演的戴如义着火的那一场戏,为了拍摄效果,那点的都是真火。

除了宏大场面的震撼,《志愿军》拍摄上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细节。为了展现我们文化内涵中的勇敢和坚韧,陈凯歌特意在松骨峰上栽了一颗松树,它的挺拔不屈与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形成互文。此外,主创们根据当年的历史数据,搭建了1:1还原的联合国场景。难怪张颂文感叹和历史照片一模一样。

《志愿军》几乎在每一条叙事线里都埋了一个虚构人物,主创们将他们与真实历史做了有机结合。复盘电影中的虚构角色,都极具当时中国社会的代表性,他们以虚构之姿还原了更全景化的历史真实。李默尹作为高参,面对突如其来的抗美援朝,愿意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展现了当时部队中坚力量的思想觉悟。作为一个29年参加长征的老兵,他深知家国存亡人人有责。见证新中国成长壮大的他,不允许其再次陷入危险之境。

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吴本正,则是当年归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目睹了旧中国的颓丧糟朽,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充满了建设热情。站在理性的角度,他反对中国卷入这场战争,那种据理力争的坚持,是令人尊敬的科学工作者风骨。不少观众说在吴本正身上看到了钱学森的影子,证明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极成功的。

还有通讯班的新兵杨三弟,他曾遭遇全班牺牲唯独他一人幸存的心灵创伤。当他敢于面对电报机重新投入工作时,已然从一个新兵成长为一名战士。这种成长性也在当年的志愿军里具有典型性。他们并非生来就是战士,而是在千锤百炼中被锻造成最可爱的人。

谋篇之道,松骨峰与联合国

《志愿军》选取了夜渡大同江、三所里阻击战、松骨峰战役这三场焦点战,以38军为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进入抗美援朝的初期战局当中。

电影有两个方面的处理值得同类作品镜鉴:

一是真实战争场景的刻画。近身刺刀战的鲜血淋漓,枪林弹雨中的肢体横飞,以令人震撼的镜头描摹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江潮让大家脱下棉裤渡江的情节,则展现了先辈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条件上的困难。

二是以点带面的战略博弈的呈现。38军对美9军的围堵正是整个战局的局眼,彭老总布下包围圈诱敌深入并断其后路,38军死守的三所里就成为关键。如此一来,《志愿军》就有了全局观也有了焦点战,不少非军事迷的观众也能清晰理解整场战局的走向以及每场战役的意义。这里要夸夸电影的“动态沙盘”,硬糖君仿佛运筹帷幄的军事专家,梦回曾经痴迷央视军事频道的日子。

松骨峰战役的结尾,孙醒、戴如义、杨少成三人曾约定,他们三人里只要有一个活着,3连就还在。面对敌人巨大的装备和火力压制,他们以肉身之躯抵抗住钢枪火炮,光荣完成了志愿军的任务并以死捍卫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骨气和精神。当观众看到孙醒被炮弹炸飞,戴如义临死前还保持着射击姿势,杨少成身中数弹仍然直面敌人的扫射时,泪水如决堤般涌向眼眶。

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志愿军》的高级之处。电影并不刻意渲染和煽情,它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震撼人心。想拍出成功的战争戏也许没那么难,难的是将爱国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传递,且没有强行说教的观感。

忘不了梁兴初立下军令状,声嘶力竭地唱《国际歌》;忘不了杨三弟在刘秘书的墓前,送上那一双钉好鞋掌的皮鞋;忘不了伍修权在联合国舌战群雄,“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的宣言令人血脉贲张;忘不了杨少成站在松骨峰上问3连还有没有人活着能继续打时,山坡上那一双双颤抖着举起的手。

《志愿军》另一个叙事上的巧妙之处,是松骨峰战役和联合国大会的“双线并行”。一边是大国外交初始时期的艰难,另一边是战场上的殊死一搏。当伍修权举起手时,松骨峰的战士也举起了手,双方身处不同“战场”,却完成了跨越空间的联动,让人观看时惊喜又感动。

试想若无伍修权代表团的据理力争,则战士们的奋勇将失去意义。而若无战士们的死守阵地,伍修权代表团则没有发言的底气和实力,将陷于外交上的被动。双方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陈凯歌还在突破

有没有导演能够全景式还原抗美援朝?答案或许有且只有陈凯歌。从影40年,《志愿军》不仅是陈凯歌执导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也掷地有声地向我们剖白一个创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他还在突破,并敢于超越自我。

399天的拍摄期。“为什么这么长?其实就是想把它拍好。”陈凯歌说,《志愿军》是他从影40年以来最艰苦的创作,以后不会再有了。

的确,对于任何一个导演来说,《志愿军》都是艰难而值得的作品,对于已经载誉无数的陈凯歌亦然。这期间付出的心血和心力,能为人道者,不过十之一二,也只能甘苦自知。

在《志愿军》里,你能感受到鲜明的陈凯歌风格。在最宏大的故事里,他仍不忘挖掘角色最细腻的情感。于你不经意处,被那颗挟带强烈情绪浓度的子弹所击中。

刘秘书与主席隔着窗户的依依惜别,让人感受到父子间的情感羁绊。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时刻让他们没法面别,那一眼凝望蕴含了千言万语。李晓和李默尹父女虽然没有同框,但一把钥匙将他们连在了一起。“这是我家门钥匙,另一把在我爸手里,他在朝鲜。”通过钥匙以及李默尹的信,观众可以猜出两人的父女关系。还有章子怡饰演的唐笙,她羡慕李晓还有回家的钥匙,海外华侨的漂泊感瞬间充溢银幕。那无言的叹息,好像还潜藏着另一个家庭的悲歌。

陈凯歌是一个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甚至有点苛刻的导演。李默尹参与伏击战时和老兵自报家门,老兵说自己是三八年的八路,李默尹说自己是二九年的红军,仅仅一句话就让人联想起新中国28年成长史里的重大事件,可谓见微知著,藏梗甚深。

电影没有刻意去强调那一代人的牺牲和付出,却在彭老总不经意的玩笑中得以呈现。他说我们这辈人两脚沾泥,一身带血,这种事就让我们来完成吧。这个仗我们不打,就要让我们的儿子、孙子来还。谁不想在和平的环境里安度一生呢?抚今追昔,《志愿军》让太多观众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现在的中国人不用付那么大代价就能赢了,因为那代人替我们付了。”

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留下了不少悬念。比如李家三口将在何时相遇,杨三弟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第二阶段的战争走向等等。这些悬念的设置和三部曲的连贯,也正是陈凯歌在宏观架构上见功力的地方。

《志愿军》是一首理想主义者的悲歌,这正是陈凯歌导演的拿手好戏。我们会发现每个角色身上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者信念,哀而不伤含而不露,却最有力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精神风貌。

为什么要缅怀先烈,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还原70多年前的战役,一部《志愿军》给出了最好的答卷。

0 阅读:37

娱乐硬糖

简介: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