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真能举几十斤的兵器打一天?难怪古代大将都是“将军肚”

游史渊 2025-02-13 11:45:37

在我国古代武侠小说中,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隋唐英雄》。

都描写了很多威风凛凛的武将挥舞沉重的兵器,粉碎敌人于旋风般的攻势之下,看得人酣畅淋漓、激情澎湃,恨不得拿起家里的锄头挥舞两下。

就比如关羽,在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

“关羽之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

除此之外,项羽的霸王戟重足130斤,李元霸的铁锤更是高达800斤!这些传说中的神兵利器,无疑更增添了武将的神威和力量,成为人们心目中古代战争的标志性符号。

然而,随着考古的不断开展,我们会发现,古代兵器的真实重量,与那些响彻云霄的神话相去甚远。古代人使用的兵器到底有多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战场上武将们所使用的实际兵器,和小说描写中究竟有何差异呢?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原来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刘备、张飞并称"桃园三结义"。关羽早年曾在曹操手下效力,后来投奔刘备,一起创建了蜀汉政权。

关羽性格刚烈,忠义心重,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他曾率领五万军队孤军深入敌后,单挑魏国猛将张飞,最终取得大胜。

在赤壁之战中,他更是与刘备、张飞并肩作战,大败曹操,奠定了蜀汉的根基。

关羽还擅长以少胜多,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在一次陷入曹操包围的危机中,关羽带领几百骑兵冲破重重敌围,奇袭曹操大本营,造成了曹军的巨大损失。

关于关羽手持的那柄"青龙偃月刀",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是它重达82斤,听起来实在是难以置信。而贵州马家寨的一把形状酷似青龙刀的大刀考证,其实际重量仅为12斤。

事实上,关羽在骑马冲锋时更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名为"槊"的长兵器,它长约2米,由木制杆子和细长的矛头组成。

这种武器更适合刺击,而非劈砍,在骑战中更加灵活。另外,关羽在步战时使用的还有"环首刀",刀柄后端设有铁环,既防止脱手,又大大降低了重量和制造复杂度。

历史学家的研究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原来,青龙偃月刀这种武器形制实际上是出现在宋代,而不是关羽所在的三国时期,宋代的"朴刀"被认为是它的前身,重量也只有10斤左右。

这说明,关羽的实际武器并非那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而是更加轻便实用的"槊"和"环首刀"。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汉代的"斤"约等于现代的250克,所以那"82斤"的青龙刀,换算下来实际只有41斤重。

项羽的"霸王戟"也没有那么"重"

项羽的"霸王戟"在历史传说中被描绘为一件重达130斤的巨型武器,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被严重夸大了。

根据秦汉时期的度量衡换算,霸王戟的实际重量约为30多公斤,相当于60斤左右。这个重量虽然对普通人来说仍然相当可观,但对于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的项羽而言,却是得心应手的武器。

在江苏宿迁的项家宗祠中,有一把被认为是祖上传下来的真霸王戟,通过精确测量和换算,专家们确认了这把戟的重量确实在60斤左右。

但这把重戟是否是当初项羽使用的兵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很有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祖先而打造,不过这个发现总归是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一些线索。

据《史记》记载,项羽曾在垓下之战中,单枪匹马冲破汉军重围,用霸王戟一击击退数十名敌兵,展现出惊人的勇武。

然而,霸王戟的实际作用并不仅限于近身搏斗,作为一种长柄武器,戟兼具矛、钺的功能,可以刺、砍、挑、拨,在战场上具有多种用途。

如果项羽真的使用霸王戟,应该更善于利用霸王戟的特点,在战斗中灵活运用,常常出其不意地制胜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霸王戟虽然是项羽的主要武器,但他并非只依赖于这一件兵器。据记载,项羽还精通弓箭,能"左射右发",箭无虚发。

在垓下之战后期,当霸王戟已无法扭转战局时,项羽转而使用弓箭,射杀了追击的汉军将领吕马童,除此之外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辕门射戟。

尽管主将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古代战争的胜负并不单纯取决于武器的重量或将领的个人武勇,事实上,战前的准备工作,如粮草积累、兵力部署和军情侦察等,往往更为关键。

项羽在战略上的失误,如疏于收买人心、忽视后勤补给等,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也反映出单纯依靠个人武力难以决定战争走向的历史教训。

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的差异

文献中的确有很多关于重型兵器重量的记载,比如明代史学家应廷吉在《青磷屑》中提到大将高杰的铁棍重18斤。

宋代《宋史》记载岳云的两把铁锤总重80斤,外国史学家魏斐德在《洪业》中也提到清朝平南王吴三桂的大关刀重32斤。

但这些数据更多地是为了突出武将的勇猛,而不太可能是真实反映当时兵器的重量。

相比之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文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比如,越王勾践剑仅重1斤,宁夏出土的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常用的环首铁刀重2.1斤,明代金瓜锤单个重约1斤多,双锤加起来也不到4斤。

这些实物数据清楚地表明,古代兵器的实际重量远低于文献记载。

古代武将的体格特征与现代人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历史上,真正经历过战场洗礼的武将往往拥有所谓的"将军肚",这并非单纯的肥胖,而是强大核心力量的体现。这种体型特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重要的实用性。

考古发现的秦兵马俑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这些陶俑塑造了威武雄壮的将军形象,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理想武将体格的认知。

例如在陕西临潼兵马俑坑中出土的一号将军俑,身高超过1.9米,腰围粗壮,肩膀宽阔,完全符合古代武将的身材标准。

这种体型特征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军事训练和战场经验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著名武将。

如楚国的白起被称为"人屠",据《史记》记载,他"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这里的"八尺"按当时度量单位换算约为1.85米,而"力能扛鼎"则体现了其惊人的力量。

战国末期的项羽更是以其惊人的体格闻名,《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项羽不仅身材高大,而且力大无穷,能够轻松举起重达数百斤的鼎,这种力量在实际战斗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使他能够在混战中保持优势。

汉朝名将霍去病也以其独特的体格特征著称,史书记载他"长七尺三寸,美须眉",按现代单位换算约为1.7米左右。

虽然身高不及项羽,但霍去病同样以其强健的体魄和卓越的骑射技能闻名,他在18岁时就能带兵出征,这与其优秀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

唐代武将李靖,号称"军神",也以其独特的体格特征著称。《旧唐书》中记载李靖"身长七尺五寸,美须眉,仪表甚伟"。这里的"七尺五寸"约合现代1.75米,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其"仪表甚伟"的描述表明他拥有威武的体格。

宋代名将岳飞更是体现了古代武将的典型特征。《宋史》记载岳飞"体貌魁梧,虎体熊腰"。

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岳飞的高大身材,更强调了其强壮的躯干,特别是腰部的力量,这种体型特征使岳飞在战场上拥有出色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古代武将的这种体型特征并非单纯的外表现象,而是与其实战能力密切相关。强大的核心力量使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更好地控制兵器,发挥更大的杀伤力。

并且,古代武将的体格特征并非单纯追求体型的庞大,相反大将的身体素质更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

而在各类历史记载中,我们也能发现,其实武器并非以重为美。

万历年间著《练兵实纪》载腰刀制“长三尺,重一斤十两”

纪效新书载,腰刀形制“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柄长三寸。”

皇甫江著《中国刀剑》明中晚期全铁剑,通长68厘米,宽3.5厘米,厚0.8厘米,重1000克,厚身圆尖,利于大力劈砍。

所以古代兵器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更多地注重轻量化,以便于武将在战场上灵活使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青铜剑,重量通常在1-2公斤之间,便于快速出击和灵活格挡。

尾声: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我们得以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古代武将们实际使用的兵器。

这不仅打破了文学作品中对武器重量的夸张描述,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战场上的真实面貌。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历史细节,让这段伟大时代的真相逐步显现。

尽管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武将形象深入人心,但事实却是,古代将领并非仅凭借沉重的武器就能取得胜利。

相反,智慧、体力和技巧才是古代战场上的关键因素,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多彩。

你还想知道关于古代哪些过于夸张的历史演变,放到评论区,下一期给你解惑。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