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场上,各类无人机对于双方士兵来说,已成了悄无声息的死神一样的存在,近期在前线作战的俄军为了对付这个噩梦,使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一招。
(正在架设防无人机网的俄军士兵,看起来只有两侧有,顶部没有)
从社交媒体的图片和视频来看,俄军正在巴赫穆特到恰索夫亚尔的公路两侧架设防无人机网,形成一道独特的“防无人机长城”,据称已经架设了大约2公里,而连接这两地的T0513公路里程大约为10公里,所以预计这条“长城”还会继续增加。
有消息称俄军这种防无人机网材质是软质尼龙,弹性、耐磨、抗热抗寒和防风能力都不错,编织成网并建成“长城”,是一种防御FPV无人机的好办法,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乌军的FPV无人机从此就抓瞎了?
其实在过去几年的战事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少,比如俄乌双方都曾为了防无人机,给战壕加装顶板,材料大概也就是彩钢板、铁栅栏等容易获取的建材。由于战场混乱,统计工作不容易开展,所以也没有这些封顶战壕效果如何的确切消息,不过从这次俄军不惜成本在公路两侧建设“防无人机长城”来看,封顶战壕还是有一些作用的。
(按照俄军的口径,只在巴赫穆特到恰索夫亚尔最危险的路段架设保护网)
接受采访的俄军士兵(也可能是工程师)表示,他们架设防无人机网,是为了保护补给线不受FPV无人机的威胁,目前在最危险的公路架设,保护机动的坦克装甲车和补给车辆,今后还会拓展保护网覆盖的范围,并改进保护网的性能的便捷性,可能是指保护网更加坚韧和易于补充安装。
从这些话来看,这些防无人机网保护的不是步兵,而是在乌军FPV飞手眼里更有价值的重装备和车辆,而且这种事以后会持续普及,也可能会形成一个规范。
巴赫穆特这座城市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那场举世瞩目的血战,但在2023年5月俄军宣布占领巴赫穆特后,这个方向的战事反而延缓下来,直到今年2月初,俄军才宣布占领了距离巴赫穆特10公里的恰索夫亚尔约60%的地区。也就是说,从巴赫穆特到恰索夫亚尔这一段的T0513公路,实际上一直都是前线战区,而俄军在这里架设长达几公里的防无人机网,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炮兵现在是乌军珍贵的战力,得保护好才行)
首先,意味着乌军在此方向已经没有可以对其造成有效威胁的重火力。这些网实际上只能用来防御FPV无人机,至于重火力,别说“海马斯”等火箭炮,就是普通的大口径榴弹炮甚至迫击炮,只要一两发炮弹就能撕掉一大片。
俄军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现在开始这个工程,表明知道乌军没有能力将其有效摧毁,即使有,可能也不敢随意开火,因为俄军的远程火力也在牢牢盯着,特朗普切断对乌援助后,乌军没什么底气大手大脚地使用重火力了。
实际上这种在补给线部署被动式防护措施的办法不少见,一战时英德法等国为了遏制飞机的威胁,往往在战场和城市上空系留防空气球,而类似的思路其实在更久远的古代战场就已经有了。
公元908年,接替康怀贞任潞州行营都统的后梁大将李思安,继续对晋王李克用控制的潞州(今山西长治)发起进攻,但因为晋军猛将周德威率骑兵对梁军补给线的威胁,李思安于是在潞州夹寨到太行山口间修筑甬道,就是将路两侧用木质栅栏和护墙围起来,以保护补给线不受晋军骑兵突袭和骚扰,俄军在公路两边架设防无人机网保护补给线与其如出一辙。
(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和克拉马托尔斯克都是乌军重要的后勤节点)
第二个问题,就是动用这样的人力物力保护补给线,除了明显是打算加快将乌军逐出恰索夫亚尔的意思,也有将恰索夫亚尔打造成下一个前进基地的意思,这意味着很快就会有大量车辆将弹药物资送进来,所以必须确保T0513公路的安全。
当然,防无人机网只是一系列安保措施的一环,无人机干扰车、反无人机战车等措施也加上才有可能奏效,否则俄军的这条防线,大概率会像李思安的甬道一样,尚未建成就被摧毁了。
试图加速也在意料之中,目前俄军已攻克捷尔任斯克,如果能迅速拿下恰索夫亚尔,就可以对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形成钳形攻势,更可以进一步消除乌军对顿涅茨克和格尔洛夫卡的炮击威胁,为下一步进攻克拉马托尔斯克奠定基础。
(解放军也开始在坦克和步战车上加装防无人机笼,今后肯定会有更有效的措施)
应该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解放军一贯的优良传统,俄乌冲突从战略到战役再到战术,均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军揣摩和学习,比如坦克装甲车加装防无人机笼,应当重视反无人机作战的软硬多种杀伤方式,以及小型半潜式自杀无人艇对大型舰艇的威胁等等。
不过俄军大费周章在公路边架设防无人机网这一招,参考意义极其有限,解放军大概就不用学了,毕竟相比起俄军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解放军有的是可以有效克制无人机的办法,远不是这种笨办法可以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