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而深厚的中华历史文明中,动物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华夏文明的沃土中无处不见。
比如,农历的十二生肖都是动物,老祖宗的图腾信仰都是动物,在神话传说、绘画、雕塑、服饰、摆件、建筑等各种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动物这个重要元素。
因此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有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动物,也有人们想象和虚构出来的神奇动物。
不同的动物角色蕴含了丰富的寓意和意象表达,寄托了人们复杂的情感和希望,也勾画出一种独特而丰盈的中华文明历史图景。
这本巨厚的文物考古著作《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吸引我的是,它从动物文化这一特别的角度切入,梳理了中华历史文明中出现的含有鸟兽动物造型或元素意象的文物和文化艺术进行解读。
书中分为16种动物来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展示了来自国内外80多家博物馆和考古收藏机构共300多件文物,并附有文物简介和馆藏地。另外还特别附有单独一册,讲述龙这种代表着中华民族图腾的虚构动物。
这16种动物包括有蛙、龟、蛇、鹤、鸟、兔、虎等,如果不是这样分类并特别讲解,我还不知道原来老祖宗留存下来的文物和艺术作品中竟包含了这么丰富多样的动物。
有些我们日常并不在意的动物,在古代曾经有着特别的文化意涵,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特性。
比如鸮,原来就是猫头鹰,曾被视为不祥鸟。在3000多年前商周之前的上古时期,它却是被视为能带来庇佑的神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鸮帮助先民们捕捉老鼠,保护粮食,自然获得人们的喜爱,因此把存放粮食的陶器做成鸮型。
鸮的叫声凄厉诡谲,也被人们视为拥有跟亡灵世界连通的法力,因此创作了许多鸮造型的玉佩、铜牌等放进墓葬中,以求得祖先庇佑。
商朝认为其祖先是玄鸟降生,而这玄鸟很可能就是鸮,因此可以看到商朝的青铜器有许多鸮造型,如著名的妇好鸮尊、鸮卣,都是很明显的鸮造型。但是到了周朝之后,鸮被贬为不祥之鸟,并由此衍生出许多带有负面意味的用语。
可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中,动物会有不同的寓意和内涵,而这些都是人类所赋予的。人类赋予动物的寓意和情感,都会反映在当时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从各种鸟兽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