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逆势而上:3家大型儿童医院同时在建,深圳儿科格局将变

老夏的笔记本 2024-07-03 02:02:10

少子化的时代难题,早已化作诸多妇儿从业者的声声无奈。在“关停”和“转型”的热词中,深圳“逆势而上”,同时在建三家大型儿童医院…

来源:诊锁界

作者:南翼

封面来源: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项目

6月,深圳多个儿童医院建设进度迎来新进展。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完成封顶;深圳市儿童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预计月底完成地下室结构施工……

少子化的时代难题,早已化作诸多妇儿从业者的声声无奈。在“关停”和“转型”的热词中,深圳“逆势而上”,同时在建三家大型儿童医院,其中新增的第二儿童医院为深圳最大儿童医院,日门诊量可达1万人次。

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 (图源 / 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

是少子化的担忧还没波及到深圳这个年轻城市,还是深圳的优质儿童医疗资源的确稀缺?

深圳儿科资源错位分布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深圳的水平是“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二三线城市的医疗”。

根据深圳卫健委公开统计数据,2022年末深圳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01家(不含640家非独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151家。其中,三甲医院仅有32家,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也少于郑州等中部城市。很多中东部省会城市的医疗实力,目前都要强于深圳。

因而在医疗资源供给板块,深圳从“医疗洼地”迈向“全国样板”,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蓬勃发展的社会办医力量。在2022年深圳公布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中,深圳的私人诊所加门诊部数量占到了87.4%。

2022年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构成

其中,在儿科资源的分布上,深圳的布局是公立儿童专科医院一家“独苗”,民营诊所和门诊部多点开花。以深圳市儿童医院所在的福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早期的民营儿科正是依靠占据区位,辐射周边,跑出了许多稳扎稳打的儿科连锁品牌。

按区位划分,福田区的医疗资源最丰富,医疗机构百家争流,医疗机构数量和质量并存。32家三甲医院中,有9家出自福田。诸如和睦家医疗、卓正医疗、怡禾医疗、新世纪医疗、知贝儿科、等中高端品质儿科综合服务机构也都选择福田为首家门店的落址。

早期发展起来的老城区罗湖医疗资源底蕴较厚,医改经验领先全国,医美产业也较为集中,与科技产业发达,白领群体数量庞大为特点的南山一道,吸引了包括唯儿诺儿科、中间带企鹅门诊、睿宝儿科、维世达胜凯门诊、小苹果儿科、哈铂儿科等在内的儿科资源。

作为第二梯队的宝安和龙华,医疗机构丰富程度与区域人口数量较匹配,属人员密集、患者群众多的类型。虽然龙华的医院和社康数量并不协调,但也落地了乙棠儿科、憨鹿儿科等儿科品牌。

如今,新增的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选择龙华和龙岗,更倾向于是在补充薄弱地带的医疗资源,将较大程度辐射深圳东部如盐田、大鹏等区域。

深圳儿科市场供需对比

深圳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市常驻人口有1766.18万人,按照每千人口拥有量计算,2022年末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3.72张,每千人口卫生工作人员8.22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6.7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2.6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2人,每千人口医师数量2.67人,均低于全国水平。

深圳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填补的巨大医疗需求市场。

人员广泛集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平衡需求的两大措施一是新增科室,二是新建机构。无论哪种,都能在数量上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第三儿童医院项目建筑用地面积3.5万平方米,设计床位500张;深圳市儿童医院科教综合楼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00张;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定位市属三级甲等儿童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床位数1500张,以扩床位的方式填补医疗资源空缺,这是数量上的努力。

作为“十四五”卫生事业规划的重点项目,第二儿童医院对标的是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加上目前有且仅有一家却“虹吸”实力不容小觑的深圳市儿童医院,数量和质量双管齐下,可见建设决心。

然而,提高供给并不只是盖一座医院就结束,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最核心的医生从哪里来?毋庸置疑,医生资源在任何区域都是不饱和的。吸纳新生医师和吸引在职医生并不冲突,医生圈子的流动性起来之后,有可能是公立往公立流动,自然也很大概率是民营儿科机构的医生流失,最终演变成区域机构的人才争夺。

另外在患者客流上,“日门诊量可达1万人次”的单日门诊最高容纳量体现的是极限值,儿科医疗的服务高峰期存在周期性。根据深圳卫健委发布的数据,2022全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诊疗10367.1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2%,其中医院7910.15万人次。以2021年的深圳基层诊疗日均数据为参考,平摊到深圳基层门诊的日均诊疗人次大概率不会超过20人。

2021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情况

此外,2021年深圳居民年均诊疗6.5次,与北京10.4次、上海10.7次、浙江10.3次有较大差异。预计是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2018年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东部城市65岁居民两周就诊率为64%,44岁以内就诊率低于16%),深圳的疾病谱系偏年轻,诊疗特点相对明显。

考虑这些,为10000人次门诊容量的医疗规划设计如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就会转变为公立机构更大的分摊成本,一连串的问题极易导致负债。目前一半以上医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问题,而公立医院的无序盲目扩张方式,正是导致公立医院负债压力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现,自2009年至今,公立医院负债总额不断增长。2021年政府办医院资产负债率达45.10%。

链条传导到人员层面最主要的是医生护士降薪,甚至护士缩水的会更为明显。第二个方向则是内部管理和业务项目调整,受制于经营管理方面的平衡,从无序扩张走向精细化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公立机构的经营,将向医患满意、治疗效果、成本控制等方面精进。

民营儿科机构的共存与竞争

作为区域共同体来说,新建公立医院对原有民营医疗机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市场竞争、服务定位、人才流动等多个层面。最明显的就是患者分流,尤其对于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儿科民营机构影响更甚。因而,在竞争中寻找各自的市场定位,更加注重高端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将成为重中之重。

针对新建的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宣发中有这样一句表述:“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将建成‘研究型、智慧型儿童医院’,打造一流的湾区儿童医疗中心”。虽然目前无法明确医院的技术实力喝具体举措,但在方向定位上,智慧型三个字显而易见,是在AI+、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上的创新和发展,可能应用在信息化医疗服务(远程医疗、预约诊疗、互联网医疗)、规范化诊疗(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导诊、AI医生)、医疗资源下沉利用和科普培训等层面。

全方位的儿童健康服务、便捷的支付与反馈机制、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与系统以及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智慧型儿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民营儿科机构的定位,更加往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儿童过敏、儿童健长、儿童眼视光等倾斜。

对一些建立了公众认知的品牌来说,加强定位的同时也是在加强用户心智。作为本土儿科品牌,时间的积累是硬性优势条件,在周边社区或固定客群上吸纳的一批用户,品牌认知有多年沉淀,结合品牌定位进一步固化印象,就能稳定忠诚度,避免流失。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减少对外部人才市场的依赖,民营儿科机构就需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可通过师承教育模式的运用来规范化培训,同时完善内部晋升机制,适度的进行在职教育培训和科研创新激励,实现医疗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由于儿科医疗资源的整体短板,目前来看,政策对民营儿科的支持力度还不会减弱,国家对于社会办医的支持政策可能会继续,为民营机构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湾区资源的开拓便是方向之一。此外,民营儿科机构与新公立儿童医院之间可能存在合作空间,如共享更多儿童专家资源、医疗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

总的来说,这样的竞争共存状态下,新建公立儿科医院对原有民营儿科格局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民营儿科机构需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和资本合作,以应对新公立医院带来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民营医院有机会通过专注于特定专科服务、提供差异化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来巩固甚至扩大市场份额。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