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的“流量担当”特朗普再次语出惊人。在一场引发全球关注的媒体专访中,这位前总统公开抛出重磅论断:“美国绝不能让中俄走到一起”,并将矛头直指民主党政府的外交“失误”。这番带有强烈战略焦虑的表态,不仅撕开了大国博弈的底牌,更暴露了华盛顿对中俄协作的深层忌惮。
这位商人出身的政客随后抛出“平衡术”:宣称要同时与中俄保持友好关系。针对中国,他强调“美国需要借对华贸易削减赤字”;对于俄罗斯,则暗示“解除制裁可作为谈判筹码”。这种将大国关系简化为交易筹码的论调,折射出华盛顿实用主义外交的典型思维:试图用利益杠杆撬动战略格局。
共和党内部更有人将这套逻辑推向极端。部分议员在俄乌谈判问题上强行“碰瓷”中国,炮制“中俄关系脆弱论”,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这种缺乏常识的操弄,反而暴露了华盛顿的深层恐惧:面对中俄在能源、科技、金融等领域日益深化的协作,美国正逐渐丧失“分而治之”的战略主动权。
相较于美国对俄“时而拥抱、时而制裁”的反复无常,中国始终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即便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中方仍坚持劝和促谈,与交战双方保持正常经贸往来。这种稳定性与建设性,恰与西方“非友即敌”的二元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信誉持续流失。从特朗普时期的“联俄制华”幻想,到拜登政府的“价值观同盟”攻势,政策摇摆已让各国看清:华盛顿的“友好承诺”往往与国内政治周期绑定。正如尼克松当年破冰访华的经典操作难以复制,如今美国既缺乏战略定力,更欠缺让中俄买账的信任资本。
历史终将证明,试图用冷战式离间手段拆解大国协作,不过是刻舟求剑的徒劳。当美国政客仍在算计如何“防止中俄走近”时,世界已悄然迈入多极竞合的新纪元——这里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动态平衡的利益;这里拒绝霸权操弄,崇尚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或许正如中俄实践所揭示的:尊重差异、合作共赢,才是破解大国博弈魔咒的真正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