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李商隐的《泪》,是一首看似写历史故事,实则在诉自己心事的诗。
它用六个典故,画出了六种不同的泪,再在最后一笔,兜转到诗人自身,让人一瞬间明白,他写的不是别人的悲剧,而是自己的命运。
这种写法,既讲究,又隐忍,还带着点冷不丁的一击,让人读完后回味无穷。
为什么一个诗人要这么拐弯抹角地写自己呢?因为他不能直说。
他活在晚唐,那个世道,诗人不是简单的文人,而是被政治漩涡裹挟的棋子。
他的文字要漂亮,要有深意,但不能太直接,否则就可能招来麻烦。
于是,他选择了用典故来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情绪——这六种泪,不就是他自己一路走来的心酸吗?
第一种泪,来自深宫里的怨妇。
诗句里的“永巷”,是指皇宫中那些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她们曾经穿着华丽的绮罗,享受过宠爱,但一旦失势,就只能在冷清的宫墙内,年复一年地独自消磨。
这样的泪,是被遗忘的泪,是曾经站在高处,如今却连出口都找不到的泪。
李商隐写它,不是单纯感慨宫廷女子的命运,而是在影射自己。
他曾经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地方,但最终却被困在无望的官场,不被重用,也找不到出路。
第二种泪,是离别的思念。
这是“离情终日思风波”的故事,一个人送别了重要的人,整日担心对方的船是否会被风浪吞没。
这种牵挂,既是对亲人的,也是对知己的,更是对自己未竟之事的忧虑。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遇到的贵人不少,但真正能帮他摆脱困境的却寥寥无几。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希望的破灭,他的泪,不只是送别的悲伤,更是对未来的无奈。
第三种泪,来自湘江竹上的斑痕。
这是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在丈夫去世后,哭泣到泪水浸入竹节,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这是悼念的泪,是对逝去的爱情和美好时光的追忆。
李商隐为何写这个?因为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他的爱情,他的理想,都被现实一点点碾碎,最后只剩下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
第四种泪,是百姓对好官的思念。“岘首碑前洒几多”,讲的是羊祜的故事。
他在襄阳做官,清正廉明,深得民心。
去世后,当地百姓年年去他的碑前祭拜,流下感念的泪。
李商隐写这个,是因为他自己也想做这样的官,想被人记住,想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
但现实却让他一次次碰壁,才能被埋没,理想被践踏。
他的泪,不是因为别人怀念羊祜,而是因为自己从未有机会成为羊祜。
第五种泪,是昭君出塞的孤独。
一个原本生活在紫台深宫的女子,被命运推向遥远的边塞,秋风萧瑟,前路茫茫。
她的泪,是对故土的留恋,是对未来的不安,也是对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绝望。
李商隐为何写她?因为他自己,也像是个被抛到荒原的人。
他的仕途漂泊无定,他的才华无人赏识,他的未来无法掌控。
他的泪,与昭君的泪,是同一种颜色。
第六种泪,是霸王别姬的悲歌。
楚霸王项羽,曾经一呼百应,风光无限,但到最后,兵败如山倒,只能在四面楚歌中,与虞姬诀别。
这是英雄的末路,是壮志未酬的悲剧。
李商隐写这个,不单单是因为这个故事悲壮,而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
他也曾有宏愿,也曾希望能在仕途中有所作为,但最终,他的结局,和项羽一样——不是败于敌人,而是败给了时局,败给了无法抗衡的命运。
六种泪,六种命运,写到这里,李商隐终于把笔锋一转,落到了自己身上。
他站在灞桥边,望着送别的场景,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个被人送别的显贵,而只是一个送行的寒士。
他的身份低微,他的地位卑贱,他的才华无人问津。
他不是在送朋友,而是在送自己的理想,送自己的希望,送自己的青春。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的层层递进。
一开始,你以为他只是在讲故事,但读到最后,你才发现,他讲的全是自己。
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苦闷,而是用一个个典故,把情感一点点铺开,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让人一瞬间明白他的痛楚。
有人说,李商隐的诗,读完之后,心是凉的。
他的才华,被现实压制,他的感情,被世道辜负。
他不能像杜甫那样直抒胸臆,也不能像白居易那样风趣讽刺。
他只能把话藏在诗里,把泪埋在字里,让后人去读,去品,去感受他的一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