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嚚 春秋时虢国太史。周惠王十五年(前662),虢国盛行降神迷信。周大夫内史过认为“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史嚚则认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把神“依人而行”和人迷信鬼神作为国之将兴或将亡的征兆。是当时思想界摆脱神学迷信束缚的反映。
叔兴 亦称“叔兴父”、“内史兴”。春秋时周内史。曾受聘于宋。宋襄公六年(前645),宋国曾出现陨石下坠和“六鹢退飞”(《史记·宋微子世家》称:“六退蜚,风疾也。”)的异常现象。宋襄公认为是某种人事吉凶的预兆。叔兴则认为“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左传·僖公十六年》),并提出“吉凶由人”的无神论命题。在人事中排斥了神的干预。
臧文仲(?—前617) 亦称“臧孙辰”。春秋时鲁大夫。臧哀伯之孙。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鲁曾闹饥荒,他认为“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乃“请籴于齐”(《国语·鲁语上》)。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鲁又大旱。鲁僖公欲焚巫尫,他提出“巫尫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的无神论观点。并采取“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左传·僖公二十一年》)等措施,结果“饥而不害”。对东汉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有影响(见《论衡·明雩》)。时人展禽与后世孔丘曾予批评(见《左传·文公二年》与《论语·卫灵公》)。
柳下惠 春秋时鲁人。大夫。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封于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鲁僖公时大夫。任士师(法官)时,曾被三次撤职而不离鲁国,认为“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攻鲁,曾劝齐退兵。与伯夷齐名,并称夷惠。孟子尊之为“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
史墨 亦称“蔡史墨”、“史黯”、“史默”。春秋时晋太史。蔡氏,名墨。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贵贱无序”,“晋其亡乎”,史墨则认为修德便可免祸。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被季平子驱逐出国后,死于乾侯,晋国赵简子问何以无人问罪,史墨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强调了“无常”。并从哲学上加以论述,提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皆有妃(配)耦”,“皆有贰也”(同上)等观点,接触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