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都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很会享受生活,成都一进入冬天,大多是湿冷暗沉的阴天,所以一遇到出太阳,跟过年似的到处都是人。如果晴天撞上周末,那更不得了,人群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出来,涌进周边的公园、草坪、广场,随便找一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点个围炉煮茶,买点瓜子花生,几个好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巴巴适适,或许这就是成都人的幸福感。

成都的包容性很强,这里的人很时髦,年轻人很多,思想开放。在街上你会看到拉着手的男男/女女,或者马路上的奇装异服,但大家不会因此感到吃惊和侧目,好像早已习惯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成都人的确吃的辣,无辣不欢,吃个白汤挂的豆花只是用一碟辣油酱拌一下就是一道菜,看隔壁桌夹一块豆花蘸一下辣油,一口一口吃的甚是美味,我们尝试一下直接放弃。去面馆点了一碗面特地交代老板不要辣的,上来后问老板,老板这是不辣的吗?老板说,对啊,一点都不辣。然后吃串串,叫老板不要加辣,老板说不会辣,一点都不辣,不加辣怎么行,不加辣不好吃,你放心,一点都不辣。结果辣到怀疑人生。果然是每个城市对辣的定义都不一样。

成都这种公交车设计的不太好,坐过好几种样式的公交车,唯独这种需要改进,容载量太小了,这个车其实不算小,结果位置没多出来多少,一旦都坐满了人,站立空间也非常小,显得拥挤。司机师傅倒是挺专业的,到站后,上来一位老人家,师傅一直在后视镜看,等老人家拄拐棍儿慢慢走到座位上坐好,才启动发车,贴心又专业。

北方人抗冻是南方人最大的误解,在北方过冬穿多少在成都只能说是有过之无不及,到处没有暖气 ,只能开空调睡电热毯。单看温度可能对东北那边来说还好啊,但是它是湿冷,起床裹得严严实实都感觉有冷气透进来。朋友定居在此,他的方法是整了个电暖器,睡前开一个小时,早上定时在起床前一个小时开启,衣服都穿好了再出房间,不冷,甚至穿着睡衣睡觉还觉得热。

成都讲普通话的比较少,出去吃饭老板讲方言,快递小哥讲方言,超市大喇叭喊的都是方言,作为外地人真的好头疼,我仔细听才能听懂一小部分。语言真是一个场域,里面的人如鱼得水,外面的人踯躅不前。和他们婉转流利的四川话相比,我的普通话,反而显得有点突兀和矫情,所以我出门很少讲话,只听他们讲。

成都的菜市场服务不错,买鱼会帮你杀好洗干净,还要给用料酒、生抽、芝麻腌好,顺便给你装上独头蒜。许多人在成都生活几年还不会处理生肉、家禽、海鲜、鱼,全都是在菜市场然后老板帮忙处理好带回家直接清洗就煮。

成都市中心,太古里对面的街巷里和一街之隔的繁华完全是两种感觉。可以好好改造一下,这些都是城市宝贵的记忆了。
成都的公厕真的多,目测一百米一个,对于肠胃不好的人太友好了。成都太古里厕所打6分,环境正常,缺点空间稍微小,有暖气空气不那么流通。IFS国际金融中心的打7分,环境干净整洁,空间密闭性好,空气流通。COSOM的7分,环境有特色,有马桶与蹲坑。SPK9分,比较高级,智能马桶。

地铁三号线一进去突然发现,满满的全是可爱的大熊猫,连抓手也是熊猫的样子,太可爱了,喜欢熊猫的朋友,一定要坐一坐。

杜甫草堂。上学期间学过不少杜甫的诗作,这次来成都有幸看到了杜甫曾经居住过近四年并创作240余首诗歌的地方,看到了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重建后的茅屋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生活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的诗意生活,感受杜诗的精神以及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如冯至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的杜甫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宽窄巷子是两条巷子,一条宽巷一条窄巷,很有意思,没有做攻略。走在宽窄巷子的小巷子里,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既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时尚元素,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是商品同质化严重,走两步一个采耳,三步一个饮茶。

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很大,下午一点半左右到的,逛到五点多,逛了大概三分之二。熊猫别墅那边的熊猫比较少,到太阳产房、月亮产房、星星产房还有旁边的一堆馆那边的熊猫多,由于每个熊猫的室外活动区域比熊猫别墅小,所以熊猫比较密集,基本上走几步一个走几步一个,吃饭的睡觉的都有,可以看个够。

唯怡听说是川渝地区家喻户晓的品牌,吃火锅串串必备饮品,夏天喝冰唯怡,冬天喝热唯怡,解腻解辣一绝,以至于在外地看川菜正不正宗就看有没有唯怡。确实挺好喝,可惜只有云贵川渝才有,别的地方没见过。

总的来说,成都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走在街头巷尾,烟火气是带着真实的生活气息,大家都在乐观、积极、慵懒、精致地生活着。感觉在成都,只要你不影响别人,任何行为都是被接受的,所以来这里会能感受到开放包容不被审判的氛围。早已在十年职场磨掉自己生活热情的自己,似乎在这烟火气中又感受到了人间真实生活的温度,也希望自己离开后可以带着这些特质做一个“精神成都人”,有可能的话,再回来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