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57年,秦国第二任国君秦候继位,继位之初的秦国可以说四面强敌包围,再加上正值西周末期,可以说当时的秦国作为一个边陲小国,是四面楚歌,除了北边的戎狄以外,还要时刻面对各个诸侯国的纷争讨伐,再加上贫瘠的秦地,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作为秦国的第二任国君,秦候深知自己身上的重担,因此他继续推行秦非子的一系列国政,不断鼓励农耕的同时还减轻赋税。但是好在秦地拥有当时最好的牧马场,所以秦国一方面靠着强大的战马维护边境的安全,一方面维系着和周王室的关系。但是很可惜他只在位11年就去世了,至于为什么这么短?主要还是他的父亲秦非子做了34年的君主,活了42岁,要知道,在先秦时期,人的平均寿命都不足40岁,主要还是因为纷争,自然灾害以及先秦时期的医疗生活条件,因此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虽然历史上没有记录秦候的岁数,但是我们大概可以推算出来。按照先秦时期15岁开始结婚生子来算,秦候继位的时候差不多也有27岁了,再加上在位11年,也差不多38岁了,也算正常,当然,这只是推测。
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候作为秦国的第二任君主也算起到了很重要的接班的作用,历史上对于这位君主的记载也是相当少。
秦候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秦公伯继位,可惜这位君主也只坐了三年也去世了。
秦公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秦仲继位,这位君主可以说是开启了秦国开疆拓土的时代,秦国也开始进入了历史的大舞台。

作为秦国的第四任君主,可以说出生在一个非常动乱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但是秦仲却能在这种动乱时期让秦国一跃而起。
秦仲深知秦国要想强大,首先必先解决的是西边和北边的戎狄问题,当时的秦国处于边陲的小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戎狄的侵扰,因此,秦国要想强大,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那么首先要把西戎打趴下才行。
我们知道西戎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而且各个英勇善战,因此秦仲决定亲自率领秦军多次深入西戎腹地和西戎作战,虽然每次都是异常艰难,尤其是在粮草兵器都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胜利,终于在公元前824年,周宣王看到了秦仲的英勇和功绩,任命他为大夫,虽然册封为大夫,但是主要还是负责为周天子提供战马,现在又多了一个打击戎狄的重任,于是,秦仲在公元前822年有一次带兵征伐西戎,可惜这次,秦仲不幸阵亡,随后秦国大败。
根据2005年3月至7月在甘肃礼县的西山遗址发掘的秦仲之墓中,考古人员在清理秦仲遗骸时发现,一枚青铜箭头从墓主鼻梁根部,直插入头骨,导致了其直接死亡。
虽然秦仲只在位23年,但是他可以说完成了秦国由弱向强的转变,为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同时也给秦国和西戎结下不解之仇。
为什么秦国一定要灭掉西戎,尤其是秦仲去世之后,秦国一直将灭掉西戎为己任,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周王朝的命令,其实周王朝一直都没有要求秦国灭掉戎狄,周王朝是希望秦国戍边,没说要灭掉戎狄,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秦仲的阵亡,还有一个原因是西邑这个地方。
早在秦国被正式封为诸侯的时候,周王室承认了秦对岐山以西之土地的所有权,并且允许秦人从西戎手中夺取本为周人占有的岐、丰之地。而秦国的兴起是在西邑,或者说,秦国虽然得到周王朝的封地,但是真正实际能够控制的封地是西邑,由西邑为跳板向外收复,这里是收复而不是扩张,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周王朝给的封地实际上都是被戎狄控制的,所以秦国本来只是想拿回原本就属于秦国的封地。简单来说就是秦国和西戎在争夺这片区域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后来由于秦国战败,西邑地区被戎狄占领了,要知道这里可是秦国的发源地,而且还是养马的风水宝地,所以秦国自秦仲之后开始了收复失地的一系列战争,一直到秦穆公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