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建国后走“下坡路”?58年栽跟头被撤职,陈赓:不整他整谁

雪青爱历史 2025-03-11 14:17:28

参考资料:

《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

开国第一大将粟裕,革命年代立下赫赫战功,朱老总对他重点培养,毛主席也对他赞不绝口,还说他是“最会打仗的人,没有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开国元勋,却在新中国成立后吃尽了“苦头”,不仅惨遭撤职,还被扣上帽子,甚至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等来一个回应。

或许很多人都想不通,粟裕明明在革命时期大杀四方,还有着“常胜将军”“战神”传奇称号,为何在建国之后,反而却走上了“下坡路”呢?

直至许多年后,同样身为大将的陈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键所在!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和平曙光的到来,粟裕这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似乎渐渐失去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起初,粟裕被中央委以解放台湾的重任,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不得不被暂且搁置。后来,毛主席有意派粟裕入朝指挥,可他因为战争年代受伤,头颅中残余的三块弹片,将他折磨的整日痛不欲生,无法堪当重任,从而错失了指挥抗美援朝作战的机会。

两次失之交臂,让他错失了在建国后“大放异彩”的最好机会,而真正令他“栽跟头”的,其实是一次始料未及的会议。

1958年5月24日,粟裕突然接到中央通知,要他去参加在中南海居仁堂召开小型会议,粟裕和秘书都是满脸疑惑,因为会议内容并没有提前打招呼。

就这样,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前去开会,可谁知刚一进去,他就迎来了“当头一棒”,而且被“打”的莫名其妙、晕头转向。

原来,两个月前,军内就开展过第一次“整风运动”,斗争的目标一个是“教条主义”:

所谓的“代 表人物”指向刘伯承、萧克另一个目标是 “个人主义”,所谓的“代表人物” 则指向了粟裕

而在这一次的扩大会议上,粟裕被错误地扣上了“争权”“越权”的帽子,随着内部火药味越来越足,“批粟”声浪更是骤起!

为了“过关”,粟裕“闭门思过”7天之久,在大会小会上检讨8次之多,虽然每次都要说些违心话,可为了“过关”,他别无选择!

然而讽刺的是,成功“过关”后,粟裕还是接受了组织的处理,离开了工作奋斗六年多的总参。

后来,粟裕虽然仍留在军队工作,他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去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一待就是20年,还辅助周总理分管国防工业,铁道、交通等工作,可事实上,他早已被“边缘化”了。

直至许多年后,陈世榘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了老友粟裕当年落难的真正原因,而粟裕的另一位老战友陈赓,更是一针见血的表示,粟裕这个人占了两样禁忌,上面不整他整谁。

陈赓为什么这么说?粟裕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这是粟裕走“下坡路”的开始,1958年的中央会议,粟裕惨遭事业“滑铁卢”,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不说,还被免去了总参谋长职务。后来虽然成功“过关”,躲过“运动”,但却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

直至许多年后,陈世榘在回忆录中写道,粟裕之所以“栽跟头”,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粟裕被免职后,陈赓曾前去探望,他语重心长地和老友说了一句:

“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粟裕为人比较内敛,不喜与人争锋,可但凡涉及到军事问题,他却露出了自己“锱铢必较”的一面。早在革命年代,粟裕就曾因为战场上的战略指挥和领导人较过真儿,甚至不惜违抗上级军令,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而在建国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他上面既有精力充沛、作风强势的彭德怀,又有承上启下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下面又有诸多军队同事,再加上粟裕本人,不仅在军事战略方面独有见地,为人性格更是刚直不阿,平日工作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甚至还因为不逢迎、不圆融,得罪了一些人。

前有革命旧事,后有工作龃龉,随着“军内整风”的开始,粟裕便被第一个拿来“开刀”,离开了军队领导岗位。

后来特殊时期,粟裕既有周总理的有意保护,又有毛主席的亲自关照,甚至就连那群人趁乱搅局时,他都有别于多数“挨整”的老帅,没有遭受更大的劫难。

可顺利过关,高层关照,却无法令他真正摆脱过去,因为当年“不做结论,不做决定”的处置,导致他后来的处境十分尴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遭受错误批判的老同志,接连获得平冤昭雪,可粟裕的问题却迟迟不见盖棺论定,他本人亲自奔走申诉,其他领导人也仗义执言,但遗憾的是,直至病危临终,都没有等来一个正式结果!

直到1994年,粟裕逝世十年后,中央终于对当年粟裕所受到错误的批判,进行了正式平反!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点击头像进入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