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娶了公主的状元:恨了媒人一辈子,皇帝为他痛骂女儿

牛辅饭前娱乐 2025-03-21 15:50:47

或许不少人觉得,在古代,娶公主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意味着飞黄腾达、一步登天。

可实际上,历史上真正娶到公主的状元却和影视剧中的大相径庭。

其中唯一的一位——郑颢,却对此婚姻悔恨终生,甚至把怨气撒在了媒人身上。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连皇帝都站在他一边,痛骂了自己的女儿。

这究竟是一桩怎样的婚姻,让状元郎深陷苦海,皇帝也不得不低头?

世家状元,风华正茂

唐代,是一个崇尚门第的时代,真正掌握权力的,并不仅仅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还有那些在朝堂之上代代相传的望族。

在这些家族之中,荥阳郑氏无疑是最为显赫的存在之一。

郑颢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光耀千年的世家之中。

他的祖辈曾身居高位,父辈亦为官宦,自他降生那一刻起,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条通往仕途的康庄大道。

与一些纨绔子弟不同,郑颢并不是只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

从孩童时期开始,他便显露出了惊人的才华。

据说,他五岁便能吟诵诗赋,七岁便能对答如流,家中的藏书阁几乎成了他最常驻足的地方。

即便出身尊贵,他依旧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

终于,在二十六岁那年,他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科举殿试。

长安城的考场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翘首以盼,他们都想看看,这一次的状元郎究竟会花落谁家。

当金榜揭晓的那一刻,郑颢的名字赫然位列榜首,整个长安城都为之沸腾。

世家才子的名号,再加上状元的荣耀,让郑颢一时间成为了满朝瞩目的焦点。

他的英俊潇洒与卓越才华,使得不少贵族女子对他心生倾慕,许多达官贵人的府邸纷纷递来了提亲的书信,想要与他结成姻亲。

状元及第,本该是郑颢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刻。

就在众人都以为郑颢的未来会如同他家族的祖辈那样,在朝堂之上平步青云之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圣旨,却将他的命运彻底改写。

皇帝赐婚,晴天霹雳

这一切的起因,源自唐宣宗对他的赏识。

作为皇帝,李忱素来推崇文治,尤其喜欢才学出众的士子。

殿试之时,他曾亲自考察郑颢,对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郑颢才华横溢,谈吐从容,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世家子弟独有的风度。

李忱越看越满意,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此人中龙凤,若能成为自己的女婿,岂不美哉?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生根发芽。

李忱的宠女万寿公主正值适婚之龄,虽说皇家女儿的婚事向来是政治联姻的工具,但作为父亲,他仍希望女儿能嫁得一位才华横溢、身份相配的夫婿。

而郑颢,正是那个最理想的人选。

不过,皇帝虽贵为天下之主,婚姻之事却不好直接开口。

他毕竟是君王,若贸然提出,难免让人觉得有强迫之嫌。

于是,李忱决定让宰相白敏中作为媒人,去探探郑颢的口风。

白敏中一听,心中顿时喜上眉梢——能为皇帝牵这门亲事,绝对是大功一件,他自然乐于效劳。

可就在白敏中准备促成这桩皇室联姻之际,却意外得知了一个让他为难的消息——郑颢早已有了婚约!

他的未婚妻并非寻常女子,而是出自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两家早在他高中之前便定下了婚约,门当户对,情投意合。

更何况,郑颢对于这门亲事颇为满意,甚至早已筹备完婚,只等状元身份加身,便迎娶佳人入门。

这个消息,无疑让白敏中感到棘手。

五姓七望的名门世家,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与皇室分庭抗礼。

李唐皇室虽然尊贵,但在望族眼中,皇家女子并非理想婚配对象。

毕竟,在大唐的历史上,公主们的名声并不太好,性格骄纵、行事乖张者不在少数。

白敏中本想慢慢周旋,看看是否有更妥善的办法。

但现实却不给他机会——就在郑颢夺得状元的喜讯传开后,郑家已开始筹备婚礼,郑颢本人也即将返回家乡迎娶卢氏千金。

眼见时机稍纵即逝,白敏中再不犹豫,立刻快马加鞭,将郑颢从归乡的途中拦了下来,并以皇帝召见为由,将他带回了京城。

郑颢一开始并未察觉异样,他以为皇帝只是想召见新科状元,给予嘉奖。

可当他再次踏入大明宫,听到皇帝亲口宣读的赐婚旨意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这不是召见,而是毫无征兆的赐婚!

一时间,他只觉天旋地转,未婚妻卢氏的模样浮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他从小便熟悉的女子,温婉娴静,才学不俗,是他认定的终身伴侣。

而如今,圣旨一下,他不仅要退婚,还必须迎娶一位从未谋面的公主!

郑颢想要拒绝,可是他能拒绝吗?这可是皇帝的亲口赐婚!违抗圣旨,不仅会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可能牵连整个家族。

他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利。

怨恨难平,夫妻不和

婚礼的钟声敲响之日,整个长安城一片喜庆,只有郑颢的心情复杂至极。

他站在大堂前,看着一身凤袍的公主款款步入,身边的人都在恭贺,唯独他自己,感受不到一丝喜悦。

他的心里只浮现出另一个人的身影——那个本应与他共度一生的卢氏小姐。

成婚之后,郑颢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试图接受现实,可夫妻二人的矛盾却日益显露。

万寿公主自小娇生惯养,性格刚烈,习惯了宫中的礼仪和尊贵地位,即便嫁入郑家,也不愿屈尊改变。

尽管郑府门第显赫,但她依旧以主人的姿态行事,对郑家长辈也缺乏应有的敬重。

起初,郑颢还试图与她沟通,希望她能稍微收敛些自己的脾气,不要让家人难堪。

万寿公主根本不以为意,甚至不耐烦地打断他:

“本宫生于皇室,自然是尊贵无比,何须向他们低头?”

更令郑颢难以忍受的,是万寿公主的冷漠和无视。

他虽贵为驸马,但在她眼里,似乎更像是皇帝赐给她的一件附属品,而非真正的丈夫。

她从不过问他的仕途,也不在意他的喜怒哀乐,甚至连夫妻之间最基本的交流也少之又少。

最让郑家震惊的一件事,发生在郑颢的弟弟病重之时——当全家人都围在病榻前忧心忡忡,焦急地等待药方时,万寿公主却独自带着侍女跑去看戏,还在回府后笑语盈盈地谈论台上的曲目。

此事传到皇帝耳中,唐宣宗也感到不满。

尽管他对女儿疼爱有加,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最看重礼法与家风。

当他得知万寿公主如此不懂规矩,甚至在夫家横行霸道,顿时勃然大怒,将她召入宫中训斥:

“难怪五姓七望的人家都不愿意娶公主!若你再这般行事,休怪朕不念父女之情!”

但性格已经塑成,即便是皇帝的责备,也无法真正改变万寿公主的性格。

她依旧我行我素,而郑颢则渐渐对这段婚姻彻底死心。

从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忍耐,再到最后的漠然,他与万寿公主之间,几乎成了名存实亡的夫妻。

郑颢的怨气日益增长,他无法向皇帝倾诉自己的痛苦,更不能违抗圣旨,只能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到当初促成这桩婚事的白敏中身上。

他清楚地记得,若不是这个宰相从中斡旋,他此刻或许已经娶了心爱的卢氏,与她琴瑟和鸣,而不是每天对着一个目中无人的公主,忍受无尽的冷落与屈辱。

于是,郑颢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复仇”。

凡是白敏中在朝中提出的议案,他都要从中挑刺,哪怕原本是无可指摘的事,他也要想方设法弹劾。

他密切关注白敏中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对方有丝毫差错,便立刻上书皇帝,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白敏中一开始还不以为意,毕竟朝堂之上本就派系林立,弹劾本是常事。

可随着郑颢状告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连无中生有的指责也纷至沓来,他终于意识到,这位状元驸马,已经将他视作一生的仇敌,誓要将他拉下马。

白敏中忧心忡忡,他知道郑颢的怨恨从何而来,也知道这场纠缠恐怕不会轻易结束。

一次觐见时,他忍不住在唐宣宗面前哭诉郑颢的所作所为。

唐宣宗听后,长叹了一口气,沉默片刻后,才挥手示意太监取来一只柽函。

这是一只雕刻精美的木匣,太监打开后,白敏中定睛一看,顿时脸色发白——里面竟然是厚厚一叠奏折,全是郑颢对他的弹劾状!

唐宣宗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说道:

“你以为朕不知道他这些年来在做什么?这些奏折,朕一封都未曾批复。”

白敏中心中震动,顿时跪地谢恩,唐宣宗的表情却并无多少宽慰之色,相反,他的眉宇间隐隐透出一丝疲惫。

“朕知道,郑颢并非无理取闹,”

他叹息道,

“只是这桩婚事,终究让他心生怨怼。”

白敏中闻言,不敢多言,心中却泛起了惊涛骇浪——这话的意思,难道是连皇帝自己,也对这桩赐婚有所悔意?

事实上,唐宣宗的确后悔了。

他本以为,郑颢与万寿公主的结合,会是才子佳人、琴瑟和鸣的一桩佳话。

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记耳光。他最宠爱的女儿,并未因为这场婚姻收敛自己的脾性,反而在夫家依旧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郑家的感受。

而郑颢,虽为世家子弟,骨子里却并非那种甘于屈从之人,他的才情与傲气,使他无法忍受这段被强行安排的婚姻,从而让怨恨愈演愈烈。

而最终,这样的夫妻又怎会有什么好结局?

他们的婚姻,不仅未能给彼此带来幸福,反而让他们的余生都充满了痛苦。

郑颢郁郁寡欢,在仕途上虽曾风光一时,却终究因种种变故而被调离权力核心。

最终,他带着无尽的遗憾与怨恨离世,那年,他不过四十四岁。

一桩赐婚,成就了帝王家的一时兴起,却毁掉了郑颢的一生。

有些姻缘,天作之合;有些姻缘,强求无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8

牛辅饭前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