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梅院长: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研究新进展与临床经验

建中康康 2025-05-01 09:38:41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是近年来乙肝治疗领域的重要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患者终身用药的困境,更通过显著降低肝癌、肝硬化等终末期并发症风险,重塑疾病管理格局。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天津市感染性疾病学术年会暨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培训班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王凤梅院长系统阐述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本土实践成果。在接受《感染医线》的采访中,王凤梅院长进一步介绍了医院在慢乙肝临床治愈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终末期肝病患者耐药菌感染中多学科诊疗(MDT)的关键作用。

01

《感染医线》:您在本次大会上分享了“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研究进展”,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目前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进展对改善慢乙肝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王凤梅院长:关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研究进展,需首先明确其判定标准:需满足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0.05 IU/mL、乙型肝炎病毒(HBV)DNA<10 IU/mL、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且肝组织病理学改善,并需在停药24周后维持上述指标稳定。达到功能性治愈可使患者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显著降低,其中肝癌发病率可降至0.6%~1.5%,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达50%以上。这不仅显著改善患者健康预后,同时能有效节约医疗资源。

目前,国际研究聚焦于直接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两大方向。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核苷类似物联合长效干扰素方案,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疗效已获得国际认可,为实现全球乙肝功能性治愈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02

《感染医线》:慢乙肝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贵院在慢乙肝治愈方面的经验(如用药时机、方案、停药和监测等)?目前有哪些有前景的慢乙肝治愈性疗法?

王凤梅院长:我院在慢乙肝临床治愈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参与多项全国性研究项目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例如,2019年启动的“广愈”项目针对核苷类似物(NAs)经治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治疗,入组的297例患者中,76人实现HBsAg转阴,累积转阴率达25.59%。研究显示,基线HBsAg水平较低(中位数212.59 IU/mL)、BMI更低(23.62)且无乙肝家族史的患者更易达到转阴,36周为HBsAg清除的高峰期,60周后清除比例显著下降。针对治疗中HBsAg下降进入平台期的患者,采用“间歇治疗”策略(即PegIFNα阶段性暂停后再启用),可使部分患者HBsAg清除率提升至19.41%,若初始与再治疗均应答,清除率可达44.06%[1]。此外,临床实践表明,基线HBsAg<250 IU/mL的NAs经治患者联合PegIFNα治疗96周后,HBsAg清除率超过50%[2]。

△“广愈”项目入组患者累积转阴率达25.59%(引自讲者幻灯)

全球范围内,直接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成为突破方向。例如,衣壳组装调节剂(如Vebicorvir)联合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可增强病毒抑制;反义寡核苷酸Bepirovirsen在Ⅱ期试验中使9%~10%患者达到HBsAg和HBV DNA持续阴性;小干扰RNA(siRNA)药物VIR-2218联合PegIFNα治疗可使部分患者HBsAg清除并维持应答。免疫调节策略中,Toll样受体7/8(TLR7/8)激动剂、PD-1/PD-L1抑制剂及治疗性疫苗通过激活先天与适应性免疫,为清除病毒提供新路径。我国主导的“珠峰工程”、“绿洲工程”等大型真实世界研究亦证实,基于PegIFNα的治疗方案在特定人群(如基线低HBsAg患者)中疗效显著,48周临床治愈率突破30%,部分项目96周治愈率超50%。

△中国方案突破——“珠峰工程”、“绿洲工程”(引自讲者幻灯)

目前,在免疫调节剂和直接抗病毒药物方面均有多种有前景的慢乙肝治愈性疗法正在研究中。这些新兴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慢乙肝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03

《感染医线》:终末期肝病患者易发生耐药菌感染,而此类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面临多重挑战。医院如何通过多学科诊疗(MDT)为此类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王凤梅院长: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耐药菌感染时,其临床表现复杂且预后较差。对此,医院需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机制快速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方案。MDT的实施需依托医院管理部门的组织保障,包括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激励机制及制度支持。具体执行中,除肝病科外,需整合感染科、重症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影像科(放射/超声)、检验科及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协同参与,共同评估感染病原体、药敏结果及器官功能状态,制定精准的抗感染策略。通过多维度协作,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及时性,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Li M, Xie S, Bi X, et al. An optimized mode of interferon intermittent therapy help improve HBsAg disappearanc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Front Microbiol. 2022;13:960589. Published 2022 Aug 30. doi:10.3389/fmicb.2022.960589

[2] You RR, Zhang QR, Yu YQ,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FN and Nuc Therapy regarding HBsAg los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PASL 2025; Abstract OP0334.

1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