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在采访中公开表示,L4级自动驾驶行业旧一轮的洗牌期业已结束,但明年还在牌桌上的企业,将会做好打3到5年持久站的准备。
他强调,规模化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当下阶段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无论毛利率还是净利润都算不上喜人,不少无人驾驶企业还处在持续亏损阶段。
张宁认为,未来几年,“百台到千台,再到万台”的规模化扩张将是自动驾驶企业的必由之路。
面对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资本支持,小马智行提出了明确的商业化目标:2025年车队规模突破1000台,实现单车毛利转正;
2026年底扩展至2000-3000台;未来3-5年迈向万台规模。
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
张宁指出,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化是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在单车成本持续下降的趋势下,无人驾驶企业需要在运营效率、服务体验和盈利模式上找到突破点。
而现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看似打车费用更便宜,并且还省去了出租车司机这个最大的成本,但这只是表象。
车载雷达、后续维护以及研发费用的分摊,使得无驾驶出租车单车硬件成本较高,而较低的打车费用,则主要仰赖于企业烧钱补贴,至于出租车司机的成本虽然被省去,但现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仍需配备安全员。
而像文远知行这样的企业虽然已经在特定区域实现5辆车配一名安全员且0安全事故,但现有阶段安全员的成本并不比司机低出太多。
城市级规模化布局是关键
目前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还处在区域化运营阶段,而想要进一步盈利,实现规模效应,就必须扩展至城市级规模,这也是未来各大无人驾驶企业要重点搞的方向。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全场景适配,更需应对复杂的城市交通动态。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城市已提供政策支持,允许无人车在特定区域开展商业化运营,而未来的扩展将依赖法规进一步开放,关键在于企业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稳定性提到最高。
智能驾驶的发展不止于车辆本身,还需要与城市车联网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从实时交通信息共享到智能红绿灯协同控制,自动驾驶技术只有成为城市交通生态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规模化优势。
差异化运营模式同样重要
无人驾驶技术想要发展,就必须延伸至更细分的应用场景,如深夜通勤、高频短途接驳等。
张宁提到,小马智行计划以“移动工厂”的概念优化车队管理,针对不同行驶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差异化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车辆利用率,也能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但另一方面,无人驾驶出租车在现阶段还饱受争议,无他,主要是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再谈谈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争议点。
是否会引发就业危机?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随着无人驾驶车队逐步扩大,出租车司机是否会面临失业风险?对此,张宁的观点是,自动驾驶并不是对司机职业的直接替代,而是对传统模式的优化补充。
无人驾驶的推广将创造出一系列新兴岗位,例如远程协助员、车队维护工程师等。虽然传统司机岗位可能减少,但新技术环境下的就业需求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机会。
张宁表示10年以后,可能大部分车的就都是自动驾驶了,而现在则是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的共存阶段,这一阶段是暂时的。
但这转型无疑是存在痛苦的,相当一部分出租车司机主要的生存技能就是开出租车,而现有的经济环境,则让这份转型又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
而即便抛去人类司机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意见,单从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仍有部分人对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存疑。
不过在张宁看来,安全是小马智行的首要任务。“我们单车智能可以自己做到在任何条件下安全驾驶,这是基本功,在网络失效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安全。不管有没有各种基建的扶持,我们单车智能的工作要做好,这是首要的。”
写在最后
小马智行是少数也是全球首家在中美均有自动驾驶出租服务的公司,明年还要将车队搞到1000台以上,野心很大,而针对自动驾驶出租车这事,不能从现有的观念和视角去看待问题,至于自动驾驶出租车能否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带来居民幸福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