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辚辚,马萧萧,将士出征胆气豪, 路岖更兼风吹雪,犹记长津剑与刀!
【非虚构《铁血长津湖》系列,第15篇】
1950年11月28日夜里的下碣隅里,自晚7时50分开始的雪越下越大。
天空雪花飘舞,地面寒风吹彻,寂静的只有机场上陆战1师的工兵在探照灯下施工的声音。
此时的志愿军20军58师的173团,已经进入了攻击下碣隅里的位置。
按照58师的命令,夜里10时10分开始炮火准备,10时30分,173团准时由西南打响战斗。
前沿指挥所里团长李彬,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询问参谋第一梯队1营、3营的情况。
28岁的李彬,原名李云斌,1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6岁担任红28军手枪团班长,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又升任新四军1师1旅特务营营长,解放战争时期又升任173团团长,并参加了淮海、渡江、淞沪等重大战役。
而这毕竟是172团出国后的第一仗,老红军出身的团长李彬,虽然身经百战但不免有些许的紧张。

志愿军指挥员
而此时的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不但紧张还有些后怕。
11月27日夜间柳潭里受到攻击后,还在兴南刚的史密斯并没有过多地担心,因为他最担心地是下碣隅里。
因为下碣隅里,不但有整个陆战1师和第10军大半的机关单位,以及正在修建的机场,还有陆战1师的前线物资仓库和野战医院。
而这些十分重要的单位,却只有两个战斗连队防御,一旦受到夜间攻击,那将是十分致命的。
所以,史密斯要求先期进入下碣隅里的作战处长鲍泽,每隔一小时报告一次情况,但直到28日一早醒来,也没有接到中国军队的攻击消息。
等到达下碣隅里后,史密斯的担心越发强烈起来,因为白天自古土里北上的陆战1团3营G连又被打了回去,而十分确凿的情报表明,“28日夜里,中国军队将占领下碣隅里”。
早在11月26日下午,9兵团最后确定,27日晚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发起全线进攻。但58师除了172团参谋长刘锡文带领的2营,其它部队直到28日清晨才进入集结地,所以58师的攻击比9兵团的命令延迟了一天。
如果11月27日夜里,58师按时发起攻击,不说刚进入下碣隅里的美军单位混乱,就连两个战斗连队——陆战1团3营H连、I连也没有做好准备,更不说判断58师的攻击时间和主攻方向了。
而战争没有如果,只有残酷的现实。
等到了58师将要攻击的28日夜里,美军的各单位已经十分有序,担负防御作战的陆战1团H连、I连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防御的重点恰好是58师的主攻方向。
决心四面开花的58师,精心选定了三个攻击方向,一个是西南沟,另一个是东南的机场,再就是正北的长津江的大桥。
而陆战1团3营在西南沟和机场各布置了一个连,约有1000个土袋作为胸墙,除了比胸墙更为坚固的单兵掩体和火器掩体,还在阵地前埋设了绊雷、饵雷、悬挂照明弹、巧装铅热剂手榴弹、5加仑汽油罐和蛇腹型铁丝网,以及爆破力一律朝前的罐头盒成型炸药。
而在步兵力量薄弱的长津江大桥方向,则隐蔽埋伏了整整40辆M—26坦克。同时,另有一个167人的工兵连占领了150米以外的1071高地。
如此这般,58师在下碣隅里注定是一场血战中的鏖战。更何况,58师扛到1071高地上仅有的四门山炮,当天下午轰击美军弹药库不成反而被全部炸掉了。
而即便如此,面对58师即将开始的攻击,史密斯还是心惊肉跳。因为让仅有的三个战斗连,去抵住58师27个连的攻击,恐怕凶多吉少。

下碣隅里的美军
此时,纷飞的大雪还在下着,一种激战前的特殊氛围,随着夜色中的雪花飘落在下碣隅里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夜里10时10分,58师的12门82 迫击炮和54门60 迫击炮,顿时一齐开火。
15分钟的火力准备后,下碣隅里又一时安静下来。
5分钟后,随着一阵军号和喇叭声响起,173团的1营、3营立即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击。
而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173团的主攻方向全部碰上了防备严密的H连、I连阵。
173团的攻击部署是1营由西往东打,2营由南往北打,3营攻打机场方向,团长李彬的指挥位置紧靠在2营的后面。
173团攻击发起不久,最多1个排更多1个班的攻击持续了1个多小时后,0时30分,I连的阵地被突破了几处,H连的阵地也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但因缺少通讯工具无法及时联络,导致各连没有一个固定的进攻方向,哪里枪声密集,战士们就朝那里攻击。
冒死冲锋的战士们,有的被铁丝网钩住,当即被弹雨打成了筛子;有的被引爆的汽油桶燃烧,片刻烧成了一根根跳动的火棒。
然而,前面的人刚一倒下,后面的人就跨过尸体迎着火力继续突击。
趁着各自分散攻击的173团攻击力一时减弱,I连和H连及时调整火力,虽然堵上阵地缺口,但也付出了伤亡70人的代价。
一时间,I连和H连阵地的缺口处成了整个下碣隅里火力最密集的地方,也成了173团各连攻击最猛烈的地方。

攻击中的志愿军
173团3营攻打的机场方向尤为惨烈。7连、8连相继失去战斗力后,预备队9连立即接替攻击。
攻击不成的9连决定,转向攻打机场附近的一个无名高地,因为一旦拿下无名高地,可以居高临下朝修建机场跑道的陆战1师工兵营D连直接开火。
而当9连最后一个战斗小组爬到铁丝网前时,只剩下了战斗组长唐云一个人。
唐云接连连扔了两颗手榴弹,一枚将铁丝网炸开了一个洞,另一枚炸掉铁丝网后面散兵坑里的一个火力点,正要起身扔第三枚时,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右腿。
唐云咬牙抬脚想迈过铁丝网,不料却跌倒在照明绊索上,紧接着击发照明弹升空,招来一阵卡宾枪子弹。唐云举枪还击,可手中的步枪却拉不开枪栓,这时,又一发子弹将他的左脚踵打了个贯通。
这一次,唐云再站不起来了,只好伏在雪地里和美军拼手榴弹。
而两次负伤的唐云显然有些迟钝了,刚扔出一枚手榴弹,一发子弹打进嘴巴里又从脸腮穿出来。
唐云顿时昏过去了,可脸下冰冷的雪又让他苏醒过来。唐云一摸嘴,发现被打掉了四颗门牙,而两条腿也没了力气,于是将步枪套在脖子上,紧贴着几十公分高的积雪爬岀铁丝 网。
然而,随着一发迫击炮弹落地,又炸伤了唐云的左臂。已经第四次负伤的唐云,再也没有一丝的力气了。
这时,9连的文化教员冒死爬了上来,死命将昏迷的唐云拖下了阵地。
而随着唐云的归来,伤亡十分严重的9连也停止了攻击。

攻击中的志愿军
陆战1师工兵营D连见机场的威胁一时消除,于是又重新开动推土机,继续修筑起了机场跑道。
此时,173团的伤亡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
李彬发现自身的火力无法与美军抗衡,于是决定集中兵力攻打3营9连方向的无名高地,否则战士们的伤亡将继续增加。
李彬问身边的参谋:“附近最近的是哪一个部队?”
参谋道:“2营5连和4连的部分。”
李斌命令道:“立即组成一个突击队,拿下无名高地。”

攻击前的志愿军战士
没过多久,李彬和团政委夏期发带着朱文斌来到了2营5连和4连,对即将出发的指战员做起了战前动员。
李彬的话十分朴实:“突击队的任务很重,必须绕过机场去把无名高地拿下来。”
李彬话锋一转道:“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个无名高地?因为无名高地是离美军机场最近的一个制高点,拿下这里等于卡住了美军的喉咙,否则,我们不但拿不下机场,反而会增加部队的伤亡。”
不知打过多少恶仗的李彬,心疼地看着即将出生入死的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这个仗打得十分艰苦啊!不但武器落后,还要忍饥挨饿受冻,可只要大家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把这个小高岭拿下来!”
李彬的话音刚落,一名战士说道: “团长,我们不怕死,拿下这个无名高地没问题。”
李彬的眼睛也湿润起来:“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这名战士鼓起勇气说:“请团长给发个土豆吧!大家实在太饿了,垫垫肚皮,我们好有劲去打鬼子!”
战士的话还没说完,李彬顿时泪流满面。
李彬哽咽地说:“同志们,说实话,这个土豆我满足不了大家。大家也看到了,美军封锁鸭绿江,我们的给养过不来。再一个,咱们是人民志愿军,随便去动当地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纪律不允许……”
说到这里,李彬又止不住掉下了眼泪。
团政委夏期发也强忍着眼泪说:“团长和大家一样,也是几两天两夜没吃顿饱饭了。”
即将带队攻击的5连指导员白鹤连,再也听不下去了,大声说:“执行命令!”说完,带着战士们朝无名高地开始了攻击。

攻击中的志愿军
空着肚子的5连、4连没有食言,半个多小时后,不但拿下了无名高地,还给团里送来了缴获的食品。
看着棉衣弹孔处露着棉花前来送食品的突击队战士,李彬的眼泪又夺眶而出:“罐头,我和政委一个也不要,全部送给伤员。”
而拿下了无名高地的173团,剩下的战斗力已经不过1000人了。李彬马上整编战斗部队,准备黎明之前再次朝机场发起攻击。
这时,58师急令173团撤出战斗,阵地交给174团,马上整编部队,准备第二天夜里再战。
11月29日清晨,李彬带领剩余的部队含恨撤出了战场。
(媒体转载须经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读者转发)
┃戈未央:作家(非虚构领域),抗战流亡学生子弟,长津湖战役烈士后人。
┃《踏不灭的薪火》国家图书馆收藏,据此拍摄的纪录片列为对台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