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接诊80人次,重庆市中医院厌学门诊超六成案例与家庭相关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5-02-22 11:21:02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乔芮)“孩子不愿意上学,根源可能在家庭系统。”随着开学季到来,重庆市中医院为学生开设的“厌学门诊”迎来就诊高峰,仅在2月14日至20日一周内,该院“厌学门诊”就诊量达80人次。

“根据门诊数据统计,就诊患者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主,超六成案例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2月21日,重庆市中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郭俊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家庭系统的“信号灯”。

2月21日,重庆市中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郭俊伟在“厌学门诊”看诊。受访者供图

与家庭因素相关的案例中,以下情况往往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灾区。郭俊伟介绍,首先是教育方式冲突,以及夫妻争吵等带来的家庭关系紧张,让孩子成为情绪上的“替罪羊”;其次,忽视孩子实际能力,过度强调成绩或竞争;此外,父母缺乏有效陪伴与情感交流导致情感忽视;而如亲人重病、经济问题等家庭变故引发的安全感缺失也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厌学心理。

面对这一复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该院采用“身心同治、家庭共疗”的中医模式,以中药辨证施治调理情绪和躯体症状,百会穴针刺配合安神方剂改善睡眠,结合中医五行理论进行心理疏导,更创新“家庭会诊制”,通过沙盘推演、角色互换等治疗技术,引导家庭成员重构相处模式,强调家庭氛围的“调和”作用。

2月初,14岁的小宇(化名)因持续厌学、焦虑、自伤行为被父母带来就诊。郭俊伟深入问诊发现,父亲奉行“军事化”管理,母亲则过度包办保护,长期的教育理念冲突使孩子成为家庭矛盾的“情绪容器”。

通过中医四诊合参配合家庭功能评估,医疗团队锁定父母关系紧张为关键诱因,开具疏肝解郁汤剂的同时,启动家庭治疗计划。经过3周身心同治,父母学会非暴力沟通,小宇也逐步回归校园。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庭、社会、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郭俊伟建议,家长要当好“过滤器”,避免将自身焦虑转嫁给孩子;调整“唯成绩论”,关注孩子的兴趣与心理健康;出现夫妻矛盾尽量避开孩子,维护家庭情感稳定性;若孩子出现持续情绪问题,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而非简单归咎于“懒惰”。

“更要告诉孩子们,及时求助,理解‘厌学’是身心求助信号,主动沟通并不可耻。”郭俊伟说,学生们要学会表达感受,可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释放压力;并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

1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