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麾下悍将:郭英、耿炳文、何福、宋晟、盛庸、平安、梅殷

非凡的黑索白 2025-04-15 13:57:29

梅殷,他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女婿,宁国公主的夫君,并且还是朱元璋临终前委托的重要大臣,手下掌管着四十万大军,在“靖难之役”这场大战中,他的动向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到了公元1402年,朱棣带着他的燕军一路南下,巧妙地绕开正面战场,突袭南军。这时候,梅殷正带着大军守卫在两淮地区,但他并没有选择与朱棣正面交锋。后来,朱棣成功打进了南京城,他就让宁国公主给梅殷写了封信,意思是想让梅殷投降,站到自己这一边来。

一开始,梅殷就是不肯到京城去,可后来宁国公主给他写了封“血泪信”,他没办法,只好投了朱棣这边。但说实话,他心里对朱棣挺不感冒的。朱棣呢,为了拉拢他,特意出城去迎接,对他关怀备至。可梅殷这个人直性子,直接就跟朱棣说了:“我没能保护好皇帝,没啥好夸耀的。”这话一说出口,朱棣的脸面可就挂不住了,在场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梅殷和朱棣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多。到了1405年,梅殷照常去上朝,结果在过桥的时候,被锦衣卫给挤到水里去了,就这么淹死了。

平安这家伙,是明朝的大英雄,也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打仗特别厉害。他力大无穷,能轻松拎起好几百斤重的东西,最爱拿着铁枪冲上前线,勇猛得无人能挡。话说到了1400年,北方的燕王朱棣带着大军往南打,结果在山东那儿,被平安给收拾了一顿。到了“靖难之役”那会儿,平安更是不得了,一次又一次地把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有好几次都差点要了朱棣的命。这样一来,燕军只要听到平安的名字,就吓得腿软。

在1402年那会儿,平安和徐辉祖两人合作,在齐眉山把朱棣给打败了,这一仗让燕军损失惨重。但可惜的是,后来朱允炆把徐辉祖给调走了,这样一来,南军的防线就有了空子。结果呢,在灵璧之战中,南军被打得大败,包括平安在内的37员大将都被俘虏了。

燕军的头头们对平安那是恨得牙痒痒,一个个都跟朱棣说,干脆把这小子给解决了算了。但朱棣呢,他可不这么想,愣是没答应。等到靖难之役这出大戏唱完了,你猜怎么着?平安也投降了朱棣,而且还混得不错,当上了都指挥使,负责守卫边疆。时间一晃,来到了1409年,朱棣亲自跑到边疆去巡视。他一看那奏报,嘿,平安的名字还在上面呢。朱棣就随口问了句:“平保儿这家伙还在啊?”平安一听这话,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个儿的日子怕是到头了。于是,他挺识相地选择了自我了断。朱棣呢,也没亏待他,把平安的俸禄都转给了他儿子。

何福,那可是明朝的一位猛将,打起仗来特别勇猛。在洪武年间,他老是跟着蓝玉、瞿能去打西南那边,甚至还跑到缅甸去打仗,对在丛林里打仗那一套特别在行。到了1402年,朱允炆看他在西南干得不错,就把他调到了两淮地区,让他带兵去跟燕王干一架。何福到了灵璧这个地方,就开始挖战壕、建堡垒,打算跟朱棣来个持久战,慢慢耗死燕军。他这招儿,就是想让燕军累得不行,最后自己崩溃。

何福打仗的策略,真的让朱棣头疼不已,燕军根本耗不过他。但遗憾的是,朱允炆这个指挥官不太靠谱,在快要赢的时候,竟然把徐辉祖给调回去了。这样一来,南军的防线就有了缺口,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粮道还被燕军给切断了。结果呢,南军在灵璧那一仗打得一塌糊涂。何福见状,赶紧带兵去帮平安,结果半路上又被朱高煦给打败了,最后他只身一人逃了出来。

靖难之变结束后,何福投降了朱棣,当上了总兵官的大官,负责管理宁夏、陕西、山西等地的军队,主要任务是防着蒙古骑兵。到了1410年,何福跟着朱棣一路北上,去打蒙古的鞑靼部落。打完仗往回走的时候,御史陈瑛告了他一状。结果呢,何福就选择了自杀,这事儿真是挺让人惋惜的。

耿炳文,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出色将领,他既擅长进攻也精于防守。早在1355年,他就跟随着朱元璋一起渡过了长江,亲自带兵攻下了长兴,并且长期驻守在那里。在长兴镇守的十多年里,耿炳文多次和张士诚的军队交锋,并且每次都打得对方落花流水。据统计,他总共俘虏了敌军十几万人,这使得“大周”的士兵始终无法跨过长兴一步,南京的东边大门也因此一直安然稳固,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明朝一建立,耿炳文就成了战场上的常客,他和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这些大将一起,四处征战,从辽东跑到岭北,再到西北、西南,哪儿都有他的身影。到了1399年,耿炳文带着13万大军一路北上,跟朱棣在真定干了一仗,结果没打好,吃了点亏。不过,耿炳文这人防守特别厉害,朱棣攻了好长时间都没攻下来,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了燕京。

要是朱允炆能多信赖耿炳文,死守阵地,瞅准时机再反击,那朱棣也蹦跶不起来。但遗憾的是,朱允炆却把耿炳文给撤了,换上了李景隆,结果坑苦了一大帮子士兵。靖难之战结束后,耿炳文也只好投了朱棣,还是继续当着他的“长兴侯”。到了1403年,耿炳文被御史陈瑛给告发了,最后无奈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跟着倒霉,被杀了头。

郭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勇猛无比,特别擅长指挥骑兵作战。1368年的某一天晚上,郭英只带着十几个人,悄悄地偷袭了蒙古人的大营。他们使用火器发动攻击,同时还点起火把作为信号。看到信号后,常遇春、傅友德、薛显等将领立刻带领大军发起了猛烈的冲锋。蒙古将领王保保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只能带着身边的18个人逃跑。而蒙古的四万精锐骑兵,则全部被明军俘虏了。

在洪武那个时候,郭英每次打仗都是冲在最前头,他还老是主动请缨去干那些最危险的活儿。这一辈子,郭英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斗,身上留下了七十多个伤疤,但他从来没怂过。朱元璋都夸他说:“就连唐朝那个勇猛无比的尉迟恭,都比不上你。”到了1399年,郭英和耿斌文一起带兵去攻打朱棣,不过那次他们没立下什么大功。

1402年的时候,燕王朱棣成功打下了南京,郭英呢,也赶紧上书表示支持朱棣。虽然他还保留着武定侯的头衔,但已经没法再插手朝廷大事了,只能待在家里养老。转眼到了1403年,郭英在家里去世了,享年69岁。朱棣为了纪念他,给了他一个“营国公”的封号,还让他的子孙可以继续世袭武定侯的爵位。这样看来,郭英一家也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

盛庸啊,那可是建文帝手底下的一员猛将,脑袋瓜子灵光,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时间回到1401年,朱棣带着浩浩荡荡十几万大军一路往南冲,燕军那是士气高涨,跟打了鸡血似的。那会儿,朱棣不光把宁王朱权的8万精锐给收编了,还拉上了蒙古兀良哈的骑兵当帮手,这战斗力,杠杠的,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东昌那场大战里,朱棣和盛庸两边摆开阵势,直接干上了。一开始,朱棣带着人猛冲南军的左翼,可没想到,南军那边火器、弓弩都挺厉害,一下子就把他给打退了。朱棣不甘心,又带着人去攻南军的正面,结果这回更惨,直接就被南军给包围了。他使足了劲儿想往外冲,可就是冲不出去。要不是朱允炆下了个“别杀我叔叔”的命令,朱棣那次可能就得交代在战场上了。

南边的军队没敢放箭,张玉、朱能、朱高煦、谭渊、刘荣这些人马赶紧跑来帮忙,朱棣这才冲出了包围。但可惜的是,张玉在战场上牺牲了。说到东昌那一仗,朱棣真是吃了大败仗,他手下的骑兵死了两万多人,特别是那些蒙古骑兵,损失得特别厉害。

靖难之仗打完后,盛庸就投了朱棣,带着兵马去了淮安守着。但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了。到了1403年,御史陈瑛告发盛庸,说他心里头憋着怨气呢。盛庸一听这事儿,心里头害怕,最后就选择了自我了断。

宋晟,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厉害将军,他勇猛无比,还特别会打仗,脑袋瓜子也灵光,守护西域地区长达二十多年。在朱元璋当家那会儿,宋晟可是战功赫赫,从西南到辽东,再到西北,全国上下都留下了他的战斗足迹。到了洪武朝快结束的时候,宋晟还亲自带兵西征,一路追到西域深处,把蒙古骑兵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啊,1399年的时候,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也就是靖难之变,朱允炆皇帝就赶紧调宋晟回来帮忙。不过呢,宋晟这次行军速度却不快,没跟朱棣正面杠上。

1402年的时候啊,建文帝逃跑了,朱棣就进了南京城。这时候,宋晟也来朝拜,被封为了西宁侯。后来呢,宋晟又回到西域去镇守,他还去招抚蒙古的骑兵,加强哈密那边的防御,打算跟帖木儿的30万大军干一架。不过说来也巧,1405年的时候,帖木儿在去东边打仗的路上死了,所以他们俩到底也没打起来。到了1407年,宋晟在任上去世了,也算是善终。他的两个儿子也挺有福气的,娶了朱棣的两个女儿,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这人生也算是挺圆满了。

1402年,靖难之役尘埃落定后,宋晟、何福、平安、盛庸、郭英、耿炳文还有梅殷这些原本是建文帝手下的将领,都转而投了朱棣,继续在明朝当官打仗。这七位大将里头,宋晟、郭英和耿炳文岁数都挺大了,可以说是上了年纪,快到了退休的时候。而平安和盛庸呢,他俩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擅长指挥军队打仗。

说起历史学习啊,有本挺重要的书得提一下,那就是《大明史》。这本书啊,就像是打开大明王朝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里头详细记录了明朝那些事儿,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后来的皇帝们,还有那些大臣们的故事,都在里头了。看这本书啊,你就能知道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有社会是怎么个情况。它就像是一个大宝箱,里头装满了明朝的宝贝,让你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啊,这本书写得挺客观的,不偏不倚,把明朝的好事儿、坏事儿都一股脑儿地摆在你面前。你读了之后,就能对明朝有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啊,要是你对明朝历史感兴趣,那《大明史》这本书绝对不能错过。读了它,你就能像穿越时空一样,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了。

0 阅读:5

非凡的黑索白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