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仰天长叹,我已尽力了

历史笑春风 2023-03-02 20:44:14

章武元年,为了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刘备起兵伐吴。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惨败。刘备多年积累的军事实力损失一空,不禁羞惭愤恨的说,自己被陆逊所折辱,难道是天意吗。在这场战役发动前,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何没有对刘备进行任何劝阻呢?

一、沉默是一种态度。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深受刘备的器重,他不但足智多谋,还勇于担当。在与刘备初次见面时,诸葛亮就向他进献了《隆中对》。他为刘备指点天下大势,提出了夺取天下的战略方案。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

在长坂坡惨败之后,刘备的形势十分危急。前有曹操大兵压境,后有孙权举棋不定,内有惨败没有恢复的窘况,诸葛亮及时提出联吴抗曹的方案。他还不顾生命安危,毅然亲自前往东吴,劝说孙权抗曹。在他和周瑜、鲁肃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在曹丕建立魏朝后,刘备对于称帝有所犹豫。此时的诸葛亮力排众议,亲自向刘备进言,劝说刘备继承大统。在他的劝说下,刘备下定决心,登基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取得了大义的名分后,刘备开始了对曹魏的反击。

但是我们看《诸葛亮传》中,会发现根本没有关于夷陵之战的记载。但是,通过《法正传》中的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夷陵之战的态度。他感叹法正英年早逝,说如果法正不死,必定能够阻止刘备东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

不过,诸葛亮对于夷陵之战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有着他自身的原因。这些原因无外乎有如下几个,一是诸葛亮位居文臣之首,他所居的位置让他必须顾全大局。即便是反对刘备的决策,也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对刘备采取反对态度。

二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诸葛亮为了避嫌也不能发表反对意见。与诸葛亮的处境相似,诸葛瑾在东吴就遭到了同僚的攻击。他们对孙权说诸葛瑾与诸葛亮勾结,危害东吴,要求惩处诸葛瑾。多亏孙权信任诸葛瑾,保护了诸葛瑾,才让他逃掉一劫。

三是诸葛亮采取沉默的方式,对刘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诸葛亮与刘备交往很久,双方十分了解。如果诸葛亮赞同刘备的决策,或者诸葛亮认为正确的决策,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工作。如今诸葛亮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并不积极响应,刘备自然就明白了他的反对态度。

二、诸葛亮用尽了所有的办法。

诸葛亮虽然采取了沉默的态度来对应刘备的伐吴决策,但是他并非是被动的去影响刘备。在刘备决策伐吴的过程中,曾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这些反对伐吴的人身后,都有着诸葛亮的影子。

首先,赵云就站出来公开反对伐吴。他作为刘备最信任的武将之一,直言不讳的认为不该伐吴。他的理由是国贼是篡汉的曹丕,而不是孙权,应该趁曹魏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之机发动攻击。如果伐吴的话,一时间会难以结束战争,使蜀汉陷于被动。

其次是黄权站出来反对伐吴。他是从军事形势出发,认为吴军彪悍善战,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由于他和刘备的关系不如赵云,因此他委婉的提议,如果刘备决心伐吴,自己愿意担任先锋,让刘备坐镇后方。从根本上来说,黄权还是反对伐吴的。

最后,是当时的益州学士秦宓。他反对刘备伐吴的理由是天时不利,出兵必然不会顺利。这引起刘备的大怒,把他下狱关了起来。不过在不久之后,秦宓就被假释出狱了。这三人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劝阻刘备东征,不过刘备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我们从这三人和诸葛亮的关系来看,就知道他们的背后有着诸葛亮的运作。为了阻止刘备东征,诸葛亮动用了他所有的关系。赵云、黄权和秦宓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可以说,他们的态度就代表了诸葛亮的态度。

让人惋惜的是,虽然诸葛亮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阻止刘备伐吴的行动。在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不由得想起了法正,如果法正还活着,可能就会阻止刘备伐吴。但是斯人已逝,大错已成,诸葛亮也只能仰天长叹了。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