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哈工大导师,连夜联系保研生“求录取”的热度还没退却。
我就又刷到了复旦大学实名通报25位“保研鸽王”的消息,学生与大学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毕竟,哈工大和复旦,那都是985大学中的佼佼者,一向都占据主导权,挑选学生,怎的风向突转,被学生“鸽穿”呢?复旦大学,实名制公开违约学生,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认为:学校太幼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有学生义愤填膺:学校鸽我们时,谁管了?有家长感叹:我的孩子努力了一年,却因为这种制度无学可上,找谁说理?负面情绪在社交平台上蔓延开来,让人不禁反思:推免制度,真的没有好处吗?要知道,推免制度始于1991年,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最初的推免生只能报考学术型专业。直到2010年,推免名额氛围学术型和专业型两部分,但获取专业型名额的推免生不能报考学术型专业。这本是方便学生与学校的好事,怎的没能历久弥新,反而矛盾频发呢?学校因为担心招不满名额而超发,而学生则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录取,这样一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有家长困惑:“如果你放弃我,我也不想要你!”这样的心态让整个保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干脆取消保研得了!”
面对此情此景,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倍感无奈。在利益的博弈中,双方皆欲实现自身之目标,然常陷困境。有学生兴冲冲准备保研,结果却成为苦逼的“陪跑”,再考研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浪费一年的时间……有导师明明只有3个保研名额,却给数十位学生沟通保研……优中选优本就无可厚非,可是谁都不想成为“陪跑”谁也不想“没有学生可教”。
于是,“保研过程中的不诚信和不公平”话题,每年都能火热许久,只是没想到今年尤为严重。
这几年保研竞争之激烈,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想当初,大家还在为能否顺利进入夏令营而焦虑,如今却发现,夏令营已然成为了“拿offer”的必经之路,但并不是保障。
现在,超发和候补现象屡见不鲜,推免名额急剧扩大,让原本应该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变得愈发混乱。“十推”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原本是为了查漏补缺,如今却成了海量学生捡漏的一种固定战术。当你竭尽全力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时,最终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众多“鸽子”中的一只,那种感受真的让人无比心碎!而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似乎也玩起了“海王”与“鸽王”的游戏。
为了广纳天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超发名额,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名额有效性的大幅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学校甚至开始对待保研生与统考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形成隐形竞争。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易放弃考研?
(1)建立透明机制要避免这种事再出现,我们得建个公开、合理的机制,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明确保研过程中权利与责任,约束导师与学生行为,让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促进互信与合作高校在招生时,宜加强与考生之间的交流,借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诚信原则在保研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实现双赢局面,才能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安心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总之,每每有类似事件发生,舆论都很热衷于对单一方面的指责,甚至道德审判。被鸽了,活该;没学可上,活该;导师连夜联系学生,活该;大学招不满名额,活该……是啊,推免本就类似招聘,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怎么就演变成如今的“互相伤害”呢?最终,除了“两败俱伤”,还能剩下什么?或许,我们需要的就是一套,能将这种“互相伤害”拉倒明面上说的“透明机制”。如果“养鱼”合理,那“放鸽子”就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