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农村,被儿女接去城里的都是妈妈,留守在家的都是爸爸

筱筱雨菲 2025-04-10 11:25:57

老家隔壁的李婶被儿子接到大城市“享福”去了,留下老伴儿独自在家。村里人对李婶的羡慕毫不掩饰,可在听了老伴儿的一番话之后,大家却对李婶又多了几分同情。

原来,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婶,对城市的生活根本不能适应。说话要轻言轻语、要讲普通话、炒菜要少油少盐,这些其实还不算啥,毕竟是在自己家里,平常多注意就行。

最让李婶不习惯的是周围一个邻居也不认识,在老家时没事串串门,东家坐坐西家走走,一天下来时间打发的很快。可去了城里就没这么自由了,别说串门,就连对门住的邻居她都没见过几面。

平时更是连门都不敢出,小区里的房子都长的差不多,一出门她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好几次都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急的直哭,还是在好心人的指引下才找到家的。“一点也不自由,整天像被关在笼子里,太闷了!”这是李婶对老伴儿说的话。

无数回,李婶都想让儿子给她送回老家。可小两口平时要上班,孙子上学又需要人接送,眼下让李婶回来肯定不现实。只能等着孩子大一点,不需要接送了,到时再作回家的打算。

其实像李婶这样,妈妈去城里给子女带孩子,留下爸爸在老家的情况在农村很常见。今天就从我所了解的几点原因来详细展开聊一聊。

妈妈在照顾家人、收拾家务方面更细心、更有经验

传统观念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在照顾孩子、收拾家务方面,显然妈妈比爸爸要更有经验,也更细心。把妈妈接到城里跟子女一起住,不光省了带孩子的烦恼,家务也顺带着一起做了,小两口的生活质量由此得以提升。

老家的农活爸爸干起来更得心应手

很多老人在农村会种些地、侍弄点菜园,自己吃着方便。与女性在收拾家务不相上下的是,男性对于种田更有经验,也更得心应手。体力上的悬殊,让爸爸在干农活时不会感到太费力,也顺带锻炼了身体。

妈妈有过养育孩子的经验,能为小家庭提供情绪价值

作为女人,婆婆很懂儿媳的心思,作为母亲,她又对自己的儿子了如指掌。所以即便小家庭闹了矛盾,母亲柔软的性格总能快速化解矛盾。而且在养育孩子方面,母亲也比父亲要更有经验,选择让母亲跟小两口同住很合适。

儿女们下意识的选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子女下意识的选择。因为社会上普遍是这种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就不用做太多考虑,接母亲进城帮忙带孩子,留父亲在家看门守院。

虽说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既要照顾小家,也要照顾大家,只能被迫让老人两地分居。想想这样的老年生活也的确挺心酸,那我们当儿女的又能做些什么来尽量弥补这种亏欠呢?

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父母双方都接到城里住,对老人来说心理上可以互相安慰

这种情况应该是最理想的结局,老两口在人生地不熟的大都市里,好歹也有个心里安慰。虽然离开了那些熟悉的乡亲邻居,好歹还有老伴儿陪在身边,不至于太思念家乡。

时常回老家看看,多给家里打几个电话缓解两个老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距离较近的话,可以多回家看看,缓解两个老人的相思之情。我们村就有这种情况,子女在市区工作,老人平时周一到周五帮忙接送孩子住在城里,周末孩子休息时就回到老家,种种菜、跟邻居唠唠嗑,精神气也因此好了很多。

孩子长大后,不再需要老人帮忙照顾时,可以让老人再回到老家

去年我就听我妈说过,村里好几个之前在外地带孙子的婶婶都回来了,而且以后也不用再去了。原来,孙子都长大了,不需要人来接送,老人在那儿就闲着没事了。虽然子女很想让她们再留下跟着享福,但城里哪有农村自由,不管怎么劝说,她们都坚决要回来。

结语

“妈妈去城里带孩子,爸爸留在农村”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父母都希望子女过的好,所以他们情愿离开享福扶持了几十年的另一半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来为孩子减轻负担。

这里也在提醒我们,对于父母的付出,我们要心存感恩,要懂得回报。毕竟只有懂得感恩和回报的家庭,才会一步一步走的更好、更温馨。

0 阅读:0

筱筱雨菲

简介:85后宝妈,因为文案而走进新媒体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