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表示:145%的对华关税确实太高,将会大幅下降。
突然的“变脸”,究其原因还是这场关税战中美国经济遭受重创。
如果特朗普现在主动,那么美国付出的代价会最小。
那么,特朗普后续究竟会如何行动?是否会取消加征的关税?
“变脸”的背后
特朗普突然转变态度,背后其实早有迹象。
美国财政部的数据表明,今年3月物价疯涨,通胀率高达9.2%。
这是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
13个州联合起来,把联邦政府告上法庭,说特朗普加关税的做法不合法。
毕竟,这些关税将老百姓的钱袋子搜刮一空。
这一切,都和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的关税政策有关。
今年4月,美国针对中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竟高达245%。
中国也迅速回应,提高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
这一操作,直接影响到美国的零售商。
像沃尔玛、塔吉特,超过一半的进口商品都来自中国;家得宝的建筑材料,也大多依赖中国供应。
塔吉特的股价因此跌了30%,不少商品价格翻了一倍。
这自然是引起了美国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但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他们纷纷下载敦煌网、Temu这些中国电商APP进行购物,因为上面的商品比亚马逊还要便宜。
不少人甚至选择国外代购,将退税计算在内的话,价格比在美国本土购买更为划算。
研究机构发现,美国加征的这些关税,其中九成成本最终转嫁到自己国内企业和消费者身上。
前不久,美国三位前总统集体出来“拆台”。
可见各种重压之下,特朗普政府是有些吃不消了。特朗普突然的“变脸”也是在自己找台阶下,也是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成功破局
面对高压,我国最终稳住了自己的阵脚。
我们不轻易接受不合理的谈判,也绝不向压力妥协,更没有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科技领域,我国成功突围。
华为和中芯国际携手合作,成功实现了5nm芯片的量产。
长江存储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突破了15%。
过去,美国一直想在科技上卡住中国的脖子,让我们发展不起来。
但国家的科研人员和企业齐心协力,靠着自身努力,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能源方面,我国也积极行动,努力实现自主。
我们和沙特签署了用人民币结算石油的协议,宁德时代在欧洲建造了最大的电池厂。
以前,美元在能源交易里占主导,现在这些行动,让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也让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我国也迎来了许多合作伙伴。
德国大众看到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追加了200亿欧元在华投资。
东盟十国集体拒绝参与美国的“芯片联盟”,欧盟启动了“自主防务2030”计划。
越来越多国家信赖中国,愿意和我们合作。
市场方面,我国也积极寻找新出路。
以前,我国对美出口占比不小,不过到2025年,这个比例从2022年的22%降低到了18%。
与此同时,我国借助RCEP、“一带一路”等契机,大力拓展了新市场,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美国市场。
这些举措形成了强大的反制力量。
美国对稀土加税时,我国迅速调整策略,转而向日韩增加稀土供应。
这下美国军工企业可犯了难,从正常渠道买不到足够的稀土,只能被迫以3倍的高价从黑市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在飞机订单方面,波音公司也未能幸免,订单锐减。
而空客抓住机会,斩获了中国200架飞机的大订单。
特朗普原本想用关税逼迫中国就范,可没想到最后让自己国家的企业遭受损失,这可不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嘛。
新局面
以往,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态度强硬,这次却主动松了口风。
他直言不讳之前定的关税确实太高了,会下降一些。
但话锋一转,又表示关税不会彻底取消。
那么,问题来了,这关税到底能降多少?
过去,特朗普把关税当成手里的“王牌”,时不时就拿出来挥舞一下,在谈判桌上反复拉锯。
今天说要加税,明天又说可以谈,态度变得比翻书还快。
他很清楚,关税要是降得太急,国际上其他国家肯定会议论纷纷,说他出尔反尔,没个大国领导人的样子;
国内那些一直主张对华强硬的政客,还有靠关税保护获利的利益集团,也会跳出来反对。
可要是降得太慢,美国企业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原材料成本降不下来,生产出来的东西价格就降不下去,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依旧太贵。
老百姓的钱包缩水,心里的怨气就会越积越多。
这样一来,手里的选票不一定会乖乖投出去。
23日凌晨,白宫接连放出消息。
财长贝森特先表示关税对峙下去对谁都没好处。
特朗普也亲自表态,说中国会接受最终的关税结果。
紧接着,《华尔街日报》透露了新的征税办法:以后美国会给商品分分类,对那些不涉及所谓国家安全的商品,关税定在35%;
但对他们认定的“战略商品”,关税还是维持在100% 。算下来,整体关税可能会降到50%到65%之间。
对于我国来说,不管关税怎么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把外贸的基本盘稳住。
让工厂继续开工,只要工人有活干,就会有钱赚。
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要让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里广泛使用,就得多和其他国家签合作协议,在海外多设人民币结算中心。
要进一步拓展与强化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完善物流、电商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外国商品和企业进来。
当咱们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减少时,以后遇到贸易摩擦也就更有底气。
就像新加坡学者马凯硕说的,中国向来不着急,做事有自己的节奏和定力,不会因为一时的风波就乱了阵脚。
所以不管外面怎么变化,咱们只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