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走到今天,仿佛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马拉松,而最近的几场国际会谈更是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推到了台前。一边是美俄乌三方在沙特利雅的谈判因领土问题卡壳,连联合声明都发不出来;另一边,欧洲的英法两国却在巴黎峰会上高调宣布,要在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保障部队”,结果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连发六问,直戳欧洲承诺的“空心化”。这场博弈背后,既有大国角力的算计,也有小国求生的挣扎,更暴露了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

从沙特利雅得到巴黎,最近的会谈主题看似是停火,实则暗藏玄机。美国原本想在复活节前促成俄乌停火,但现实却狠狠打了特朗普的脸——俄乌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水火不容。俄罗斯咬定乌东四地的主权归属必须明确,而乌克兰至今拒绝讨论领土让步,泽连斯基甚至直言:“若谈判排除乌克兰加入北约,就是给俄罗斯送礼”。这种根本性的矛盾让美俄乌三方只能先就“次要问题”达成共识,比如黑海航运安全和停止打击能源设施。但连这些共识也充满算计:美国推动能源设施停火,实则是为未来与俄合作铺路;乌克兰默许黑海航行安全,则是想保住矿产出口的命脉。说白了,停火谈判成了大国利益交换的幌子,而乌克兰的领土与主权,反而成了“可以暂时搁置”的筹码。

眼看美国在谈判桌上“偏心”,欧洲终于坐不住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牵头召开巴黎峰会,拉上30多国讨论向乌克兰派“保障部队”。按照马克龙的说法,这支部队不会上前线,只负责停火后的“安全保障”,看似是为了给乌克兰吃定心丸,实则暴露了欧洲的焦虑:既想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又不敢真和俄罗斯撕破脸。

但泽连斯基的六个问题,直接把欧洲的“文字游戏”戳破了:“部队驻扎哪里?规模多大?遇到威胁怎么办?以及……”
这些问题个个致命,难住了会上的各国政要,无一得到明确答复。说白了,欧洲的“出兵”更像一场政治表演:一来刷存在感,避免被美俄谈判边缘化;二来向国内选民展示“团结”,掩盖防务自主的空心化。更讽刺的是,连欧洲内部都矛盾重重:德国坚持对俄制裁,英国和法国为核保护伞争吵不休,波兰则想抱美国大腿。这种内讧,恐怕让普京和特朗普看了都要发笑。
泽连斯基的六连问,表面看是对欧洲的质疑,实则是乌克兰处境的真实写照。两年多来,乌克兰从“西方宠儿”逐渐沦为谈判桌上的配角。美国一边谈停火,一边和乌克兰签矿产协议,摆明要瓜分战后利益;欧洲嘴上喊支持,却连派兵细节都不敢承诺。更残酷的是,乌克兰的“价值”正随着战事僵持而缩水:美国已默认其无法加入北约,欧洲的援助也因经济疲软大打折扣。如今的乌克兰,就像夹在美俄欧之间的“三明治”,既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还要担心被盟友“出卖”。

再说欧洲,马克龙推动欧洲防务自主喊了多年,但巴黎峰会再次证明,这仍是空中楼阁。欧洲的安全离不开北约体系,而北约的命脉又捏在美国手里。特朗普上台后,一边威胁退出北约,一边和普京眉来眼去,逼得欧洲不得不硬着头皮“自救”。可问题在于,欧洲既没钱(各国财政捉襟见肘),也没胆(怕刺激俄罗斯),更没共识(各国利益分歧)。例如,德国坚持制裁俄罗斯,法国却想通过谈判腾出手来应对中国;英国脱欧后与欧盟若即若离,却还想靠核武器维持影响力。这种分裂,让欧洲的“战略自主”注定沦为口号。
俄乌冲突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美俄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欧洲在台前幕后左右为难,乌克兰则在生存与尊严之间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