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冬月怕廿三”,明日冬月廿三,究竟有啥怕的?看老人咋说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2024-12-24 16:10:46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古老的农谚宛如熠熠星辰,镶嵌其中,而“冬月怕廿三”这一农谚,恰似一颗独特的星子,散发着深邃的文化光辉与生活哲理,引人探赜索隐。

冬月廿三,正逢数九寒天的“二九”时段,恰如农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所描述的那般,冷气森森,天地间一片萧索,万物皆在严寒中潜藏。在往昔传统农耕社会,此等凛冽寒天对于农作物与牲畜而言,无疑是一场严苛的考验。“小寒不寒寒大寒,大寒不寒倒春寒。”冬月廿三的寒冷程度,足以让土地冰封,待到来年春耕之时,土壤便会因冻结而失去应有的松软与肥力,给农事活动带来重重阻碍。牲畜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觅食艰难,体质渐弱,患病几率大增。在那个以农业生产和牲畜养殖为主要生计来源的时代,这无疑是关乎生存根基的重大忧患,怎能不令人心生畏惧?

从民俗文化的维度审视,冬月廿三临近小年,诸多传统习俗应运而生。民间素有“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的说法,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之事。人们会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供奉糖瓜、糕点等祭品,满心期许灶王爷能在天帝面前多言好事,庇佑家中全年平安顺遂、灶火长燃不熄。倘若祭祀过程有所疏漏,或者家中平日行为有违伦理道德规范,人们便会惴惴不安,生怕触怒神灵,进而招致厄运降临。这种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恐惧,深深扎根于古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冬月怕廿三”这一说法的又一重要缘由。

此外,在部分地区,冬月廿三还有扫尘的习俗。“腊月扫尘迎新岁,除旧布新好运来。”人们会在这一天清扫房屋、庭院,将家中的积尘污垢清扫干净,寓意着扫除旧年的晦气与不祥,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不仅是一种卫生习惯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同时,一些地方还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不过饺子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再者,冬月廿三的寒冷常常伴随着呼啸的北风。“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所到之处,寒冷刺骨,它仿若无情的利刃,不仅驱散了空气中的温暖气息,也似乎吹散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活力。在这狂风肆虐的日子里,出行变得极为不便,农事劳作被迫中断,诸多日常活动皆难以正常开展。对于那些为了生活辛苦奔波的人们而言,这无疑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

然而,“冬月怕廿三”并非仅仅传达出消极的畏惧情绪,实则是一种深刻的提醒,是对自然规律的敬重与敬畏的体现。古人在面对这一时期的重重困难时,并非消极无为,而是积极应对。他们会提前储备充足的粮食,精心加固房屋以抵御严寒,悉心照料牲畜为其保暖驱寒,全力以赴应对寒冬的挑战。在祭祀灶王爷的仪式背后,亦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品德端正的不懈追求与深刻自省。这种在困境中积极进取、勇于抗争的生活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能力已今非昔比。但“冬月怕廿三”这句农谚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珍贵精神价值,依然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丰硕成果的同时,切不可忘却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在寒冷的冬月廿三,我们或许已无需像古人那般满心惶恐,但仍应心怀敬畏,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以昂扬的姿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传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0 阅读:0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