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如果存在,甲骨文为何只字不提?考古证明:商朝灭的不叫夏朝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4-12-31 17:18: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夏朝的存在一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谜团,有人说它是传说,有人说它是真实。更让人疑惑的是,商朝用来占卜的甲骨文里居然只字未提“夏”这个名字。

商汤灭掉的,真的是夏朝吗?

夏朝存在过吗?

上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发现。考古学家在这里找到了大量的青铜器、宫殿基址和独特的陶器。这些东西和传说中的夏王朝非常接近。

但二里头遗址里的所有发现都没有“夏”这个字眼,没有文字没有国号,这让考古界和历史学界各执一词。

一种观点认为二里头是夏朝,这里的文化遗址层跟传说中的时间基本吻合,青铜器技术也很先进。周人和后来的史书都认定夏是“第一个王朝”,这些记载不是空穴来风。

另一种观点则质疑这里可能只是一个发达的部落或者酋邦,和后来的“朝代”定义还差得远,二里头可能跟商的祖先有关,而不是夏人。

夏朝的历史是从司马迁的《史记》里整理出来的,而《史记》本身写于2000多年前,距夏王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缺乏直接的实物证据支撑。

夏朝的存在,更多是后人的回忆和信仰,缺少实锤。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属于夏朝的文字记录,考古学家更倾向于认为夏可能并未形成系统的书写文字。这对一个“王朝”来说是个重大的缺失,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如何被称为“朝代”?

甲骨文为何只字不提“夏”?

商朝的甲骨文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体系,它记录了占卜、祭祀、战争、农事、天气等各种信息,被称为“史前大数据”,而这份“大数据”里却没有“夏”。

学者们翻遍了现存的甲骨片,发现商人似乎确实提到过一个与夏有关的词——“西邑”。

在清华简中,有句关键的话:“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这一句被解读为:商汤讨伐的对象,可能叫“西邑”,而不是“夏”。

甲骨文中的“西邑”更多像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描述,可能是商朝西边的某个敌对部落或区域。商朝的甲骨文重视实际事务,不像后来的史书那样强调历史叙述。

他们在记录时更多关注当前的战事,如果他们认为“夏”已经是一个被消灭的势力,称为“西邑”也不足为奇。

商朝甲骨文中还有一种称呼:“鬼方”,“鬼方”可能也是夏的遗民。

不管是“西邑”还是“鬼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夏在商朝人眼中,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被击败的敌对部族或地域单位,商汤讨伐的可能是一群松散的联盟而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甲骨文为何不提夏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商朝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商人更注重自己的成就,他们愿意记住的是自己如何崛起,而不是曾经的对手。

商朝对前朝的称谓与历史记忆

商朝的历史记忆和后世对“夏”的定义有很大出入,甲骨文中没有“夏”,只有“西邑”“鬼方”或者其他隐晦的称呼,那为什么商朝对前朝的记忆如此模糊?

商朝的成功建立在对这些部落的征服之上,但他们不愿把这些零散的敌人记成一个“王朝”,而是选择性地用地名或方位词,比如“西邑”来描述这些对手。

这种淡化可能是因为商朝不想把“夏”抬得太高,如果商承认夏是一个强大的前朝,那自己征服的光辉就会被削弱。

商人更愿意塑造的是自己作为开创者的形象:得天命、承上帝之位。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合法性,而不是继承性。

青铜器的技术传承是一大线索。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早期的青铜器,包括酒器、礼器等,这些器物的功能和形制,与商朝的青铜器有一定的连续性。

商朝的青铜文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可能是得益于二里头文化的技术积累。

礼制和祭祀传统也可能源于夏,商朝非常重视祭祀,甲骨文中占卜和祭祀的记录尤为丰富。

尽管夏的具体礼制已不可考,但二里头遗址的宫殿与宗庙布局,显示出一种早期的宗法制特征,这或许是商朝宗教祭祀的雏形。

这种文化上的继承说明商朝并不是完全否定夏的存在,而是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延续了部分夏文化。但在意识形态上商朝更强调自己的独立性,以天命论为核心,建立了全新的统治理念。

考古发现

关于“夏朝”和“西邑”的讨论并没有随着甲骨文研究结束,而是因为新的考古发现再次掀起波澜。

2015年,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中出现了许多关于夏商交替的文字记载。这些竹简明确提到“有夏”“西邑”,并暗示商汤灭夏的战争确有其事。

这些记载让学者们重新审视商朝甲骨文中的“西邑”,并试图将它与夏朝联系起来。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二里头文化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国家特征:有成体系的宫殿区、青铜器工坊,以及高等级的贵族墓葬。

这些发现让“夏”不再仅仅是传说,而是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考古对象。

考古学的局限性在这里也显现出来。遗址、青铜器和建筑只能证明文化的存在,却无法直接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

文字记录的缺失使得夏朝始终无法像商朝那样被确凿地纳入历史的书写中。

二里头遗址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明确的“夏”这个名字。我们看到了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却无法从文字或文献中得到对应的确认。

夏朝的存在不再仅仅是传说,但它是否是一个“王朝”仍然没有确凿答案,从考古到文献看到的是一段不断被重构的历史。

商朝的甲骨文选择性地记忆前朝,而周人则试图用“夏、商、周”的框架将历史正统化。

周人对“夏”的认同很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周武王在伐纣成功后需要一套能为自己统治合法化的历史叙事。

他们强调“夏、商、周”三代的传承关系,把自己塑造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正统继承者,通过这种叙述,周朝不仅抬高了自己的地位,还为新的礼制和王权找到了理论依据。

这种历史框架被《尚书》《左传》等典籍不断强化,最终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叙事中。

这种叙事也让我们对夏的认知更加模糊,因为周人书写的历史是服务于他们自己的政治需求的,他们可能故意夸大夏的存在,甚至将自己的礼制追溯到“夏”。

那么,夏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

如果历史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直接对应基础上,那么夏的“王朝”身份的确缺乏实证。但如果历史可以接受口述传统和文化记忆作为构成部分,夏则毋庸置疑地存在于中华文明的根基中。

18 阅读:13801
评论列表
  • 山歌 19
    2025-02-19 22:41

    夏朝一定在,商朝有甲骨文记载,甲骨文之前一定有更简单的符号记录语言和大事,文字的形成不可能一步成规定律,形成规律范制文字前,首先会形成习惯的语言,在同样(统一)的语言下才好管理、统治,所以〈夏〉一定存在,从有统一语言的国家才能过渡到有文字的朝代。个人见解不能否定历史上的存在。

  • 光年 14
    2025-02-22 09:54

    商朝前边肯定有文明 但是是不是叫夏朝 是不是一个比较大的朝代 不好说 需要更多史书及发掘证明

  • 2025-01-07 07:27

    夏之前没有朝代,因此夏根本不必有国号,与前朝做区别,普天之下就没有第二个,就跟西方一开始称上帝没有名字一样。但是商不一样,他前面有个朝代,为叙事方便,必有有所区别,所以给自己起个号,再给前朝冠一个。

    凡客 回复:
    夏之前是同为南人王朝的虞夏朝(舜),而舜之前应北狄商人之祖尧唐,商、唐与汤同音,汤有(唐tang)和(商Sang)两个音,在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就有(浩浩汤汤Sang)一句。所以唐尧=商汤不无可能,时间上也符合考古的发现。所以夏朝兴盛时相当于商朝从尧唐朝家道中落时,商朝的中兴相当夏朝的退缩。[得瑟]
  • 2025-01-05 09:57

    三皇五帝更加无从考证

    凡客 回复:
    三皇五帝就是:三皇为天(商夷、鸟夷、姞人)地(夏九黎黄)人(夏化的周姞人),五帝为尧(太昊,太皞)舜(颛顼)禹(少昊,少皞,伏羲)汤(轩辕)武(人皇)。
  • 这样逻辑?那战国的后期周还不算是一个朝代?(秦灭东周前)

  • 2025-01-22 08:22

    甲骨文是祭天占卜用的,为什么要提商朝?我国早期虽然有史官,但是是为了祭天占卜,并没有写史书给后世看的思维,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史官。知道汉朝开始才有这个意识。所以现在能找到真正的史书都是汉朝以后的。

    凡客 回复:
    甲骨文有大邑商与西邑,下土方,所以商夏都有提及了。
    零部件 回复:
    春秋
  • 2025-02-06 13:19

    谁敢说埋在地下的所有古代文化全都出土被发现了?又有谁敢断定所有古代文化实物都会被保存下来的?

  • 2025-02-19 17:54

    文化的事要考虑当时的现实环境。地主老财,大抵也没空给自己写日记写传记。

    老子论道上帝小儿 回复:
    老子当年大抵在忙给后来的不肖儿孙东征西讨开疆扩土,整日里都是刀口舔血,哪有时间搞狗屁倒灶的破事!
  • 2025-01-07 19:03

    确定甲骨文翻译对了?

  • 2025-02-07 21:45

    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只能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自已的祖先。时间久远自然会被加工成神了。祖先神话传说就是人的传说。只不过夸大了变成了神话。自然没这么神!有神的传说这就是证据。不用找了。不代代相传又会怎么办?

  • 2025-02-19 17:28

    以前的文明不是用现在的方式打开的

  • 2025-01-29 10:45

    商朝的甲骨文大量出现在祭祀坑中,那么夏朝的文字有没有可能躺在某个没有发现的坑里呢

  • 2025-02-08 07:03

    溯源最直接判断方法,不应该简单以文字的出现(比如所谓的甲骨文)为始,商朝出现的甲骨文之前就没有文字了,也不能说明商之前就没有什么朝代了,我认为太武断,只能说商有甲骨文记事或叙事,说明人类文明在商之前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就算夏是不是虚构,如是,则在夏之前几百上千年间人类已经生成,且可以肯定的说人类聚居的形式已形成,而且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管理制度或模式产生,并逐步在提升。只能说到商的时候已经是有了质的提升,但并不代表商之前就没有过什么朝代的概念、或管理方式而全盘否定。

  • 2025-02-13 09:58

    夏应该只是部落,而不是朝。最多可能是朝的雏形。所以称夏时代,比较符合实际,而不是称夏朝

  • 2025-01-04 06:08

    不是还有个虞吗

  • 2025-01-29 15:40

    你把那些认不出的甲骨文认出来有记录的

  • 2025-02-06 12:54

    鬼方不是白人吗?

  • 2025-02-15 04:29

    没文字传承就不是朝代,真是个人才,结绳记数法那不成了游戏?

  • 2025-02-19 17:29

    掘地三尺

  • 2025-01-05 17:35

    又是大数据推荐来的话题 晕

  • 2025-01-23 13:00

    三星堆,会不会就是夏王朝

    凡客 回复:
    三星堆是古蜀国,又称西蜀(夏人被商人称为西邑),是夏人祖地。
    斑驳碎片记忆两边 回复:
    三星堆最早的历史,是殷晚期,甚至是周朝,怎么可能是夏?如果你说它是夏的后裔倒可以说的过去。
  • 2025-02-20 18:13

    西邑发音与夏非常接近[呲牙笑]

  • 2025-01-30 12:22

    为什么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总说商朝没有实锤?

    斑驳碎片记忆两边 回复:
    你扯淡也得扯明白,二里头时间跨度跟商文化是重叠的。
    用户14xxx69 回复:
    《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没见过世面,这是洛阳独有的,不至二里头离偃师商城六公里,周平王东迁的周王城与隨杨广建的东都洛阳城相距几百米。又能说明什么?
  • 2025-02-07 22:31

    西邑夏只是商灭的小邦之一,因为甲骨文卜辞里记载的,跟灭其他小邦无二致。有些人为了“必须有个夏”,故意抬高这些根本不可能的史料,为什么商就不能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呢?从很多金文、甲骨文和后世史料来看,商跟周有很大不同,而我们来看看所谓的世袭表,反而是夏跟商却出奇的相似。而从现代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所载文字看,汤为商的中兴之主,却没有任何记载表明是商的开国之君。与商文化只差10公里路程的二里头,怎么可能会被定义为夏文化呢?如果严谨来讲,二里头就是早商文化一处遗址,而汤也绝不是商的开国君王,商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是经历漫长过程,甚至是经历漫长的无文字时期,逐步发展到国家的。

  • 2025-02-22 22:08

    周朝记叙的还有疑问?那考什么古

  • 2025-01-04 13:02

    周继承夏,周朝的国家典籍成就了老子和孔子,之后的王子朝奔楚成就了诸子百家,中华文化就此成型。可想夏朝的文化造诣是非常雄厚的,如此,再对比目前三星堆的青铜造诣,就知道,周朝所说的夏三星堆是雅朝,商朝是灭了一个叫在中原地区叫夏的部落,但是周朝所说的夏其实是成都三星堆的雅,雅之后形成了夏诸和华诸,才之后的华夏。

    凡客 回复:
    三星堆是商代的蜀国,埋祭品是本国自发行为,为灭商,夏之遗民倾巢出动,参与西周灭周,誓灭商夷。[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