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要搞事情了,这次是AI眼镜。3月23号放出风声,说是“镜”请期待,摆明了就是眼镜呗。这年头,科技公司不搞点“智能穿戴”,感觉就像没赶上趟儿。

Meta、华为、字节跳动,哪个不是磨刀霍霍?都觉得AI眼镜是下一个风口,人机交互的新入口。提到小米,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手机、家电。但这次它要发布的AI眼镜,背后的产业链可就热闹了。就像上面提到的几家公司,亿道信息负责硬件,明月镜片负责清晰,蓝思科技管外观,水晶光电搞显示,歌尔股份提供技术,连卖眼镜的博士眼镜也掺和进来了。等等,是不是觉得哪里怪怪的?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巨头们对未来的押注,AI眼镜好像一下子成了“刚需”。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这玩意儿吗?或者说,AI眼镜真的能像手机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这就有点意思了。先说说“需要”这个事儿。厂商们当然希望你觉得需要。

想想智能手机刚出来那会儿,多少人觉得“鸡肋”,但现在谁离得了?科技公司嘛,总是要创造需求的。但AI眼镜跟手机不一样。手机解决的是信息获取和通讯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需求。AI眼镜呢?目前来看,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比如说,导航。手机导航已经够方便了,AI眼镜能更方便?还是更分散注意力?再比如说,拍照。手机拍照已经卷到天上去了,AI眼镜的拍照效果能超越手机?如果不能,那它的优势在哪?当然,AI眼镜也有它的想象空间。

比如,在工业维修、医疗辅助等专业领域,AI眼镜可以提供实时的信息指导,解放双手,提高效率。但这跟普通消费者的关系,似乎又远了点。再来看看产业链上的这些公司。小米发布AI眼镜,它们跟着沾光是肯定的。但这种“沾光”能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毕竟,科技产品的迭代速度太快了。今天你是“核心供应商”,明天可能就被别人替代了。这就像娱乐圈,新人辈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C位。而且,这些公司真的准备好了吗?亿道信息是智能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它在AI眼镜领域的积累有多少?明月镜片是光学镜片制造商,但它对智能显示技术的理解有多深?蓝思科技是玻璃盖板大厂,但它对人机交互的理解有多透彻?

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的科技公司,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追赶”?我们习惯性地把原因归结为技术积累不足,但有没有想过,更深层的原因是创新文化和容错机制的缺失?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整个社会都追求“稳赚不赔”,那谁还愿意去冒险?就像这次的AI眼镜,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跟随”。Meta做了,华为做了,小米也赶紧跟上。大家都在跑马圈地,抢占入口。但真正能跑出来的,又有几个?说回AI眼镜本身。它到底是不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过几年,AI眼镜真的能像手机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至少现在,它还只是一个“玩具”,一个科技公司用来讲故事、拉投资的“概念”。而我们,作为消费者,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要被概念迷惑,不要盲目追捧。毕竟,钱包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在科技浪潮中,保持理性,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