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狂卷“气场”被拒,企业隐形标准难捉摸,年轻人路在何方?

清风拂柳暗 2025-03-28 12:23:25
说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前两天跟朋友聊天,他吐槽现在年轻人找工作,卷的不是能力,是玄学。明明简历上写得天花乱坠,面试也对答如流,结果呢?

人家不要你,理由是“气场不合”。你说这气场是个啥?摸不着看不见,比星座还玄乎。这种“气场不合”的说法,听起来好像是HR随口一说,但背后反映的,恐怕是更深层次的焦虑。一方面,企业招人当然希望找到最合适的,但“合适”的标准越来越模糊,除了硬性技能,还要看“感觉”,这“感觉”里,可能藏着对年轻人价值观、生活方式的隐形要求。

另一方面,年轻人求职也越来越迷茫。学历贬值,技能同质化,除了卷学历、卷实习,还得卷“人设”,把自己打造成企业喜欢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一个数据,现在应届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比十年前延长了近三个月。三个月啊,对于背着房租、生活费压力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煎熬。咱们先别急着批判企业“任性”。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招人确实不容易。现在95后、00后,自我意识强,跳槽也频繁,企业恨不得一次性找到个能用十年的,自然要慎之又慎。而且,团队合作也确实需要“气场”,如果招进来一个跟团队格格不入的人,反而会影响效率。但问题在于,这种“气场”的标准,往往是隐性的、主观的。它可能跟企业文化、领导喜好、甚至HR个人的偏见有关。

这种标准,年轻人很难把握,也容易被误导。比如,有些企业喜欢“狼性文化”,有些则强调“佛系”,还有些则喜欢“奋斗逼”。年轻人为了迎合这些“气场”,不得不伪装自己,甚至扭曲自己的价值观。与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小企业或者创业公司,反而更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对所谓的“气场”要求没那么高。原因很简单,他们更需要能干活的人,而不是能“融入”的人。

这说明,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更大的问题是,这种“气场论”背后,隐藏着一种对年轻人的不信任。仿佛年轻人都是“问题儿童”,需要层层筛选,才能找到“合格品”。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不够努力”、“年轻人太浮躁”时,是否忽略了社会结构性问题?在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螺丝钉精神”,要求个人服从集体,融入组织。

但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鼓励多元化。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而不是强求所有人“气场一致”。几年前,有部电影叫《喜剧之王》,周星驰演的尹天仇,一直坚持自己的演员梦想,即使只能演一些跑龙套的,也认真对待。他不在乎什么“气场”,只在乎能不能把戏演好。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珍贵。

回到最初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气场不合”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一种权力关系。企业掌握着招聘的主动权,可以随意定义“气场”,而年轻人则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只能努力适应。但这种权力关系,并不应该是绝对的。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建立更公平、更透明的招聘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是被“气场”所淘汰。所以,下次再听到“气场不合”这个理由,不妨多问一句:除了“气场”,我们还能看点别的吗?这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