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曹全碑》比作一位大家闺秀的话,那《张迁碑》就是一个乡野壮汉,而《史晨碑》则是一名青年文士。
《史晨碑》字体方整,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行笔圆浑淳厚。
清秀俊雅而不柔媚,端正规整之中,又舒张飘逸——谨守规矩又带出尘气质,这不正是书生的样子么?
清代书画家方朔评价其为:”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这里面说的八分,就是指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通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
这个“八分”可不是八成、80%的意思,是因其“字方八分”,又似“八字八分(取其形似)”而得名。国学大师胡小石《书艺略论》里面说得非常清楚:“言八分者,切不可为后来《宣和书谱》所引蔡文姬‘八分篆,二分隶’之伪证所误。八分之八,在此不可读为八九之八,乃以八之相背,状书之势者。”
所以,以后大家遇到所谓的隶书大师,可以称赞他一句:“有八分精髓”或者是“八分正宗”,如果是真大师会对你刮目相看,如果是假大师……那你就自求多福吧,鄙人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概不负责。(此处应有狗头)
《史晨碑》刻于公元168-169年。
之所以刻了两年,是因为同一块碑上正反两面刻了两次,分为前后碑。
有趣的是,《史晨前碑》刻得晚(169年),《史晨后碑》反而刻得早(168年)。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记载史晨拜访孔子宅、孔庙的情况;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xiǎng)孔子庙碑》,叙述飨礼的盛况。
此碑迄今仍收藏在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碑》、《乙瑛碑》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史晨碑》前、后碑的书法风格一致,应当是同一位书家手笔。
由于《史晨碑》立于汉灵帝时期,人们很自然的想到了当时的大书法家蔡邕(yōng)。
蔡邕,字伯喈, 才女蔡文姬之父。
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通经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史晨碑》的作者并没有署名,把它记在蔡邕名下,也是名人效应的结果了。
实际上康有为就曾质疑过:“后人以中郎能书,凡桓、灵间碑必归之。吾谓中郎笔迹,惟《石经》稍有依据。”——蔡邕流传下来的真迹,也就《熹平石经》比较靠谱,这个之后会有专门介绍。
史晨碑
史晨碑拓本
不过《史晨碑》结字工整精细,波挑分明,笔致古朴,确实够得上是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
明代书法家郭宗昌称《史晨碑》“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现代书法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