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创造产业发展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04-12 06:30:56

动态调整公共充电桩布局;预测商圈人流并提前调配共享单车;暴雨预警触发时,市政排水系统自动联动交通调度,救护车路线被优先优化……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日益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当务之急是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要素体系,为全面实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奠定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出台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城市;近期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强调,加速形成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深圳样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硬件产品集群,构筑富有吸引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这些规划,为城市大脑的智能化升级指明路径。

智慧城市通过集成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慧城市建设对智能设备、软件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低碳产业融合,推动了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以节能减碳为导向,鼓励企业利用绿色制造技术进行全链条改造,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可以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从而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策源创新成果。这些瞄准绿色发展新空间的技术创新,催生产业发展新机遇,成为下一阶段城市产业布局的重点。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是重要抓手,可以助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智慧城市建设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应用场景和需求驱动,这就要求进一步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在新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以数智化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工业智能化,需要逐步从局部优化、单点应用过渡到业务贯通和协同发展的智能化升级。推进工业数据的高效采集、融合贯通、价值挖掘和合法、合规使用,实现工业数据价值化。加大工业软件云化工作力度,解决软件开发门槛高、周期长等问题。不断延伸工业互联网“触角”,形成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实现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数据要素如同“数字原油”,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会产生大量数据资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提炼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趋势。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也将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助力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更好实现数据从存储、加工、开发利用到智能化应用的全链路,需要打造城市或者区域数据空间基础设施“云平台”。比如,南京“一网统管”综合平台对接30个部门311项指标数据,数据总量达百亿级,让复杂治理变得“一屏可观、一键可管”。

随着大量私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保证数据不被滥用至关重要。在云数智融合、隐私计算技术的安全保障下,要确保公共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在安全领域内进行流转,为数据开发利用方打造“拎包入住”的开发环境,满足数据产品的开发、监管、流通、应用全流程需求。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覆盖普惠金融、跨境贸易、医疗健康等领域,实现传统多业务场景的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授权和数据价值创新。

未来,进一步建设智慧城市,还要在完善产业生态上下功夫,配套相应的产业发展和人才宜居空间。借助“数据要素+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的模式,推动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实现价值创造,实现对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赋能,构建智能产业集群,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者:王治国 刘鹤鸣 来源:经济日报)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