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经济身份证”作用

经济日报 2025-04-12 06:31:16

上海明确推动信用监管制度创新,天津提出推动跨区域“信用代证”互认,湖南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近期,各地陆续发布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对今年信用工作作出部署。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金融领域为例,我国已建成全球数据规模领先、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用报告已成为全面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经济身份证”。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这张看不见的“经济身份证”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办理各项贷款时,良好的信用记录能帮助消费者获得更优惠的利率;在消费市场,信用良好的用户能获得更方便的退换货等服务;在就业、用工市场,部分岗位也将个人信用状况作为录用参考。

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覆盖面不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信用修复机制有待完善、数据孤岛等问题。如何加强信用数据安全保护,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为指引,各地正谋划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各类主体、制度规则统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信用体系。结合各地经验,具体工作中还可从几方面着力:坚持政府引导,做好“十五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加速信用立法进程;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发挥其在提振内需、改善预期、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坚持信用奖惩合理合法,并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推动信用实践创新。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应结合实际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深走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信用基础。(作者:徐 达 来源:经济日报)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