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c10351ff4f36d7c481bfd5312cf049.jpg)
2025年2月13日,一项关于鸟类演化的重大发现震撼了科学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地调院)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大溪盆地发现的“政和八闽鸟”化石。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现代鸟类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5亿年)就已经出现,而且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从而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
政和八闽鸟的化石发现于被称为“政和动物群”的化石群中。自2021年起,古脊椎所的王敏、周忠和研究员与福建地调院开始合作,在福建省内开展系统的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他们在约1.5亿年前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多保存在黑色炭质泥岩或页岩中。2023年11月,研究团队在“政和动物群”中发现了两块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其中一块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后,被确认为鸟类化石,并被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之一,也是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它的发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中侏罗世晚期(距今1.72亿年至1.64亿年),从而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政和八闽鸟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尾椎数目减少,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名为尾综骨的结构。尾综骨的出现不仅能帮助鸟类减轻体重,还能使它们的身体重心前移,在飞行时保持身体持续的稳定性。此外,尾综骨还能附着尾羽,对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
在此之前,人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然而,始祖鸟和其他“潜在的侏罗纪鸟类”如近鸟龙类等,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体型上讲,它们与现代鸟类大相径庭。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
除了政和八闽鸟化石的发现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研究结果显示,该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最早的今鸟型类出现于1.3亿年前),而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以及其他侏罗纪鸟类和恐龙。这一发现证实了至少有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中,而如果该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前。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鸟类演化史上的空白,而且进一步显示了“政和动物群”在探索东亚晚中生代生态系统演化上的巨大潜力。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过程、以及鸟类多样性的增加等关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和多样性,让我们对自然界的奇妙和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发现更多关于鸟类演化的化石证据,进一步揭示这一神奇生物群体的起源和演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