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的公园、郊外的树林,我们常常能看到麻雀、喜鹊、啄木鸟等常见鸟类的身影。它们或叽叽喳喳,或展翅翱翔,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生机。但你可曾想过,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还存在着一些极为珍稀的鸟类,它们数量稀少,行踪隐秘,很多人甚至从未见过它们的模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中国十大珍稀鸟种的神秘面纱,领略这些 “国宝级” 鸟类的独特魅力。
1. 东方白鹳:湿地的优雅舞者
在我国东北的湿地和沼泽地区,生活着一种大型涉禽 —— 东方白鹳。它们体长可达 1.2 米,体重约 4 千克,全身羽毛以白色为主,肩羽和飞羽为黑色,且带有紫铜色金属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它们的嘴长而粗壮,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嘴的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并且略微向上翘。眼睛周围、眼线和喉部的裸露皮肤都是朱红色,眼睛内的虹膜为粉红色,外圈为黑色,再加上一双鲜红色的大长腿,让它们在湿地中显得格外醒目。
东方白鹳常单足站立在湿地或浅水区域,姿态优雅,宛如一位高贵的舞者。它们主要以鱼类、蛙类、昆虫等为食,觅食时会将长长的嘴插入水中,凭借敏锐的触觉感知猎物的位置,一旦发现目标,便迅速出击,精准地将猎物捕获。在繁殖期,东方白鹳奉行 “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营巢,巢呈盘状,结构较大,通常搭建在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雌鸟每窝产 3 - 5 枚白色的卵,孵化期约 30 天,期间雌雄轮流孵卵,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曾几何时,由于湿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非法捕猎等因素,东方白鹳的数量急剧减少,一度被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定为世界一级濒危物种。不过,在我国一系列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严厉打击非法捕猎等,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逐渐回升。据央视 2022 年报道,东方白鹳种群已增长至 9000 余只,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营等地,都因东方白鹳的繁殖数量增加,被授予 “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称号。
2. 朱鹮:从濒危到重生的传奇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 ,被誉为 “东方宝石”,是东亚特有种,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中型涉禽。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但由于环境恶化、栖息地丧失、农药污染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因素,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朱鹮在野外几乎绝迹,在日本、俄罗斯、朝鲜更是被宣告灭绝。1981 年 5 月,中国科研人员在陕西省洋县的姚家沟山林中,发现了全球仅存的 7 只野生朱鹮,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曙光,为朱鹮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也让中国肩负起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的重任。
朱鹮的外貌十分独特,极具辨识度。它们体长 67 - 79 厘米,全身羽毛洁白如雪,后枕部有长而松散的柳叶形羽冠,随风飘动,更添几分优雅。在非繁殖期,朱鹮的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都点缀着淡淡的粉红色,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温柔的笔触轻轻晕染而成,尤其是初级飞羽的粉红色较为浓郁,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迷人的光泽。
朱鹮的整个面部,包括额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无羽毛,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犹如涂抹了胭脂,而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也是红色,其余部分则为黑色,这种红与黑的鲜明对比,让它们的头部显得格外醒目。它们的虹膜为金黄色,脚呈鲜亮的红色,无论是静止栖息还是展翅飞翔,都美丽动人,高贵优雅。在繁殖季节,成鸟的整个头部和颈部乃至肩部会分泌出黑色的小颗粒,将头颈肩部沾染成灰黑色,好似换上了一件神秘的 “繁殖羽衣”,不过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颜色的改变。
为了拯救朱鹮,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朱鹮被发现后,当地迅速成立了 “秦岭 1 号” 朱鹮保护站,安排专人对这 7 只朱鹮进行 24 小时监护,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等,为后续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给朱鹮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中国建立了多个朱鹮自然保护区,如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对朱鹮的栖息地进行严格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措施,增加了朱鹮的觅食地和栖息空间,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干扰。在人工繁育方面,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攻克了朱鹮人工饲养、繁育、疾病救治等技术难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工繁育体系。通过人工孵化、育雏等手段,朱鹮的人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为野化放归提供了充足的种源。
经过 40 多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 2023 年 11 月,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 11000 只 ,其濒危等级也于 2001 年由极危下调为濒危。朱鹮不仅在陕西洋县的原生栖息地实现了种群的稳定增长,还飞越秦岭,在秦岭北麓的陕西宁陕、铜川、宝鸡等地建立了新的野化放归种群,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历史分布地恢复。朱鹮的保护成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激励着我们继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奋斗。
3. 中华秋沙鸭:鸟类中的 “活化石”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 1000 多万年的历史,被誉为 “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 ,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等齐名,是中国特产的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秋沙鸭体长 49 - 64 厘米,体重 800 - 1170 克,稍小于绿头鸭,体形与罗纹鸭相似。它的形态特征十分独特,与其他鸭类明显不同。其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尖端还具钩,这与鸭科中大多数种类平扁的喙形截然不同;鼻孔位于嘴峰中部,方便在水中呼吸;冠羽长而成双,好似凤头,脑后那两簇独特的冠羽,为其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气质。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存在明显差异,雄鸟的头部和上背及肩羽均呈黑色,闪耀着绿色金属光泽,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则皆为白色,两胁具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好似身着一件精致的鳞甲;翅上有白色翼镜,在飞行时格外醒目;下体乳白色,还略带橙红色,整体配色对比强烈,十分酷炫。而雌鸟的头部和颈为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是黑褐色,而下体为白色,肩和下体的两侧也有鳞状斑,相较于雄鸟,雌鸟的羽色更为柔和低调。
中华秋沙鸭属候鸟,繁殖地主要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核心繁殖栖息地有 2 处,即俄罗斯锡霍特 — 阿林山脉和跨越中国和朝鲜的长白山区域 。每年 3 月末、4 月初,它们会飞回北方繁殖地,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多的繁殖期。中华秋沙鸭的繁殖方式也别具一格,它们将巢穴建在离水较近、粗壮的活体阔叶树树洞里,洞口离地面约 10 米以上,洞内铺垫着木屑、绒羽、少量羽毛和青草叶,为雏鸟打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 “家”。
雌鸭日产一枚卵,连续产蛋 10 枚左右开始孵化,经过 28 - 35 天左右的精心孵化,鸭宝宝破壳而出。破壳后的雏鸟,在一两天之内,就会由亲鸟带领勇敢地跳出洞口,随即进入水中,开启它们的 “鸭生”。中华秋沙鸭的雏鸟天生就具备出色的游泳能力,进入水中后,它们会跟随亲鸟学习浮水、潜水、觅食、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大约经过 100 天左右,小鸭们就能独立觅食生活,6 个月左右可跟随鸭群迁徙,2 年左右成熟。
到了 11 月初,随着北方天气逐渐变冷,食物资源减少,中华秋沙鸭会踏上南迁的旅程,大多数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越冬,少数会前往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等地。它们喜欢栖息于湖泊、山溪、水塘、河滩等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对湿地保护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主要以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为食,觅食时多在缓流深水处,凭借高超的潜水技能捕食鱼类。它们的目光敏锐,警惕性极高,稍有异样情况,便会立即采取躲藏行动。白天,它们在水中活动、觅食,到了晚上,则通常进入芦苇丛,或是到岸边树上栖息,将头埋到翅膀下,睡姿悠然自在。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人为干扰、环境污染以及非法捕猎等因素,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全球现存数量约 2400 - 4500 只,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 濒危(EN)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等国在其重要繁殖地建立了原始森林保护区,如俄罗斯的锡霍特 - 阿林生物圈保护区、拉佐夫斯基国家保护区、博奇金斯基国家保护区,以及中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
2008 年,俄罗斯提供了 200 多个人工巢箱,增加了洪泛平原沿岸的栖息地容量。截止 2023 年,中国长白山地区一共悬挂了 362 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箱,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了更多适宜的繁殖场所。吉林省还严格落实《中华秋沙鸭野外种群监测巡护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中华秋沙鸭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扎实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收容救护、专项执法以及候鸟保护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保护举措,吉林省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稳步提升,2023 年统计,省域繁衍停歇的中华秋沙鸭已有 600 多只,是 5 年前的 2 倍多。
4. 丹顶鹤:神话中的 “仙鹤”
丹顶鹤,是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 120 - 160 厘米,因其头顶裸露,呈鲜艳的朱红色,故而得名。它的颈、脚较长,通体大多为白色,喉和颈为黑色,耳至头枕是白色,脚呈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为明显,极易识别。幼鸟的头、颈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 ,别有一番可爱模样。
丹顶鹤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被誉为 “仙鹤”,是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的象征。从古至今,丹顶鹤的形象频繁出现在诗词、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道教文化里,丹顶鹤被视为仙人的坐骑,象征着超凡脱俗、长生不老;在传统绘画中,丹顶鹤常常与松树组合在一起,构成 “松鹤延年” 的经典画面,寓意着长寿安康。
在生活习性方面,丹顶鹤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在迁徙季节和冬季,它们会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 40 - 50 只,甚至 100 多只,但即便如此,活动时它们仍会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 。它们属于候鸟,每年 2 月末 3 月初离开越冬地迁往繁殖地,秋季于 9 月末 10 月初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丹顶鹤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等为食。它们的繁殖期在 4 - 6 月,通常会在芦苇丛中筑巢,每窝产卵 2 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 30 天。
由于繁殖地和越冬地湿地的丧失和退化、人类活动干扰、非法捕猎等因素,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全球种群数量约为 3822 只,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 易危(VU)等级 。为了保护丹顶鹤,国际上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俄罗斯的兴安斯基、穆拉维奥夫卡和汉卡湖等,中国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等。中国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通过人工饲养再野化放飞的方式,截至 2023 年,已累计成功野化 380 只丹顶鹤,为丹顶鹤种群的恢复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5. 黑鹳:神秘的 “鸟中大熊猫”
黑鹳,鹳科鹳属鸟类,别名乌鹳、黑老鹳、黑巨鹳、锅鹳 ,是一种大型涉禽,成鸟体长 100 - 120 厘米,体重 2 - 3 千克,站立时身高近 1 米,翼展 144 - 155 厘米,野外寿命可达 25 年,驯养条件下可达 31 年,形态上雌雄相似,体型上雄性比雌性略大 。
它的外貌极具辨识度,头、颈部呈黑色,颈部泛着亮丽的绿色光泽,前颈下部羽毛延长,形成蓬松的颈领,在求偶期和低温环境下还能竖直起来;虹膜为褐色或黑色,鼻孔小,呈裂缝状;嘴呈红色,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颜色也随之变淡;脸部裸露的皮肤为红色;上体和上胸均为黑色,上胸带着紫绿色光泽,背部、肩部则有紫色与青铜色光泽;下胸、腹、两胁覆羽为白色,第 2、4 枚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有 12 枚尾羽,尾下覆羽白色;脚为红色,较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有蹼,爪钝而短 。
幼鸟与成鸟在羽色上有明显差异,头、颈和上胸呈褐色,颈和上胸还带有棕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为黑褐色,具绿色和紫色光泽,翅覆羽、肩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尾羽都有淡皮黄褐色斑点,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微沾染棕色,嘴、脚为褐灰色或橙红色。
黑鹳是一种候鸟,繁殖地约为北纬 40° - 60° 的整个区域,从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东欧,向东经过前苏联和蒙古国后到达西伯利亚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等整个欧亚大陆古北区范围,也会在南非繁殖 。越冬地则在非洲北部、东部、西部以及亚洲南部,从巴基斯坦西部经过印度北部到达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都有黑鹳的踪迹,繁殖地主要集中在北纬 30° 以北地区,如西北、华北、东北等地;越冬地主要在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不过,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们关注度的提高,也相继出现了新的黑鹳繁殖地和越冬地 。
黑鹳属于典型的湿地鸟类,对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栖息地有着不同选择。繁殖期时,它们偏好栖息在偏僻、干扰少的森林沼泽、森林河谷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或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沼泽等地。像繁殖于非洲南部的种群,会在山地的悬崖峭壁上营巢;繁殖于欧洲的黑鹳,会选择在有水流、湖泊、池塘存在的山地森林地区或者沼泽森林地区栖息;而繁殖于中国的种群,多在深沟土崖上或山地峭壁上栖居。非繁殖期,黑鹳会选择其繁殖区内的山涧河流和平川区的河流、湿地和水域等作为短暂的迁徙停歇地,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湖泊、沼泽、河岸地带,偶尔也会出现在农田和草地中 。例如在中国北京十渡,黑鹳喜欢在食物丰富、水域浅的灌丛湿地和河漫滩地活动,而会避开较深且易受人干扰的鱼塘、河流、湖泡等。
黑鹳主要以条鳅属、杜父鱼属、雅罗鱼属的小型鱼类为食,不过只能捕食一些游速慢、警觉性低的鱼类,同时也会捕食蛙类、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动物以及昆虫等。
成鸟较少捕食鱼类以外的动物,而幼鸟捕食两栖类和节肢动物的比例相对较高 。
它们通常在干扰较少的河渠、溪流、湖泊、水塘、农田、沼泽和草地上觅食,多在水边浅水处,主要通过眼睛搜寻食物,且能垂直向下寻觅。
觅食时,它们步履轻盈,行动小心谨慎,走走停停,偷偷地潜行捕食。一旦遇到猎物,便会急速将头伸出,利用锋利的嘴尖突然啄食,有时也会在一个地方长时间来回走动觅食。黑鹳的觅食地一般距离巢穴较远,多在 2 - 3 千米内,有时甚至远至 7 - 8 千米以外,尤其是在荒原地区。它们寻食活动最频繁的时间集中在 7:00 - 8:00,12:00 - 13:00 和 17:00 - 18:00,其他时候则要么在巢中或觅食地休息,要么在高空盘旋滑翔 。
黑鹳的繁殖期通常在 4 - 7 月,它们奉行 “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巢穴一般搭建在高大乔木顶端、悬崖峭壁的石缝或人类建筑物的顶部等,通常距离水源较近,以便于觅食。巢穴主要由树枝搭建而成,内部铺垫有草茎、树叶、羽毛等柔软材料,结构较大且较为坚固,直径可达 1 - 2 米 。雌鸟每窝产卵 2 - 5 枚,卵呈白色,略带淡绿色光泽。孵化期为 31 - 34 天,雌雄亲鸟会轮流孵卵,共同承担孵化和育雏的责任。雏鸟为晚成性,出壳时全身被有白色绒羽,需经过亲鸟约 60 - 70 天的喂养和照顾,才能离巢独立生活 。
由于森林砍伐、沼泽湿地开垦、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猎捕、诱捕等因素,黑鹳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约为 24000 - 44000 只个体 ,在中国,黑鹳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东部迁徙线路上仅有 100 只左右,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因此也被称为 “鸟中大熊猫” 。为了保护黑鹳,中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保护其栖息地、加强监测与研究、打击非法捕猎等措施,为黑鹳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有力保障。
6. 黄腹角雉:山林中的 “隐身者”
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鸡、寿鸡,是雉科角雉属鸟类,也是中国特有种,被誉为 “鸟中大熊猫” 。它的体长约 60 - 70 厘米,体重约 1.4 千克,身形相较于一般鸟类略显壮硕。雄鸟和雌鸟的外貌差异较大,很容易区分。
雄鸟的羽色鲜艳夺目,如同身着一件华丽的彩衣。其额、头顶为黑色,头上羽冠及两侧前黑后深橙红,仿佛戴着一顶别致的头盔;虹膜为褐色,透着深邃的光芒,嘴呈角褐色,与整体配色相得益彰;脸上裸露的地方为橙黄色,恰似涂抹了一层鲜艳的颜料;头上肉角淡蓝色,犹如蓝色的宝石镶嵌其中;喉下肉裙更是惊艳,中部为橙黄色,点缀着紫红色点斑,边缘钴蓝色,左右两侧各杂有 9 个大形灰黄色块斑,展开时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
后颈黑色,经耳后延伸至肉裙周围,颈两侧深橙红色向下延到胸中部,上体、两翅表面均黑,羽基有白色横斑,羽端有皮黄色卵圆斑,具黑缘,各羽两侧杂以栗红色三角形斑,尾上覆羽的皮黄色斑扩大,占大部分尾羽,飞羽暗褐,羽瓣外侧掺杂黄斑,尾羽黑褐有黄斑,下体近纯皮黄色,两胁、覆腿羽稍有与上体近似的羽色,跗蹠粉红以至近棕色,还具一短距或极短的距突 。而雌鸟的羽色则相对暗淡,多为棕褐色,这样的颜色有利于它们在山林环境中隐藏自己。其头顶黑色占大部分,上体夹杂着棕白色、黑色的矢状斑,下体淡皮黄色,胸有黑色斑,腹部杂以明显的大形白斑,肛周羽灰白色,尾上黑色成横斑状,尾下覆羽灰白色 。幼鸟的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头顶和喉多红色,上体没有白色矢状斑,有皮黄色卵圆斑,下体白斑较少 。
黄腹角雉主要栖息在 600 - 1800 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这些地方四季常青,树木繁茂,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隐蔽的栖息场所。它们尤其喜欢林下植被发达的生境,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可供觅食,同时也便于它们躲避天敌。黄腹角雉是一种地栖型留鸟,对栖息地的依赖性很高,抗干扰能力差,这也使得它们的生存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
在生活习性方面,黄腹角雉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它们常成 5 - 9 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 0.02 - 0.3 平方公里。黄腹角雉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它们的食物种类丰富,主要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种子为食,繁殖季节会捕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会随季节变化,春季以蕨、交让木等植物的嫩叶和嫩芽为食,夏秋季节以蕨、交让木、虎皮楠、山槐等植物的嫩叶、芽苞、浆果、坚果、种子为食,冬季以各种尖连蕊茶种子以及壳斗科植物的坚果为食 。
黄腹角雉的繁殖过程也十分独特。它们是 “一夫一妻” 和 “一夫多妻” 的混合交配制,繁殖期为每年 3 - 5 月。雄鸟通常 3 月中旬出现炫耀行为,个别较早的会在 12 - 1 月就出现。求偶时,雄鸟会面对雌鸟蹲伏,翠蓝色肉角和 “寿” 形肉裙伴随鸟头一上一下不停地抖动,还时不时展开双翅,快速掮动,以此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雌鸟每年只产一窝,一窝产卵 3 - 4 枚,偶尔 6 枚。进入繁殖孵卵期后,由雌鸟负责孵卵,孵化期 28 天。
初期雄鸟在巢附近活动,晚上栖于巢附近树上,后期则不见踪影。孵卵期间,雌鸟每天只离巢 1 小时左右外出觅食 。但由于天敌众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 10% 左右。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特别是孵卵后期,常常人至跟前,甚至用木棍捅它身体和捉住它也不飞。在受到威胁时,它甚至能用 1 只翅膀将卵挟住搬走,直至危险过去,才又将卵全部搬回巢内继续孵卵 。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仅 36.8 - 38.31g,全身被有棕褐色绒羽,出壳后当天就能掮动双翅,第三日即能跟随雌鸟下树离巢活动和觅食,并以家族群为基础过冬 。照顾雏鸟的任务全由雌鸟承担,雌鸟亦甚护雏,当雏鸟受到入侵者威胁时,会猛烈地向入侵者攻击 。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两年后才能发育为成鸟 。
然而,黄腹角雉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其性成熟晚、繁殖率低、孵化期长,对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又较为敏感,再加上森林砍伐、生境丧失和盗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分布区愈来愈缩小,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全球总数量仅 4000 只左右,于 1975 年开始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Ⅰ 中,2020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中,等级为易危(VU),2021 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在其主要分布地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通过保护栖息地、开展科研监测、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努力为黄腹角雉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其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 。
7. 褐马鸡:中国特有的 “战斗鸡”
褐马鸡,雉科马鸡属鸟类,别名角鸡、黑雉、耳鸡,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也是山西省的省鸟,被誉为 “东方宝石” 。它体型较大,体长 83 - 110 厘米,体重 2 - 3 千克 。其全身羽毛多为浓褐色,头和颈呈灰黑色,头顶羽毛呈绒状,浓褐色,头侧裸露处为赤红色,布满细小疣状突,仿佛涂抹了鲜艳的颜料,格外醒目 。枕后有一道不甚明显的白色狭带,额基处羽毛较短,额基部为白色,端部为黑色 。最独特的是它那一对白色的耳羽,呈束状并向后延长,明显突出于头颈部之上,状如一对角,极具辨识度 。
上背及两肩转为浓棕褐色,且具有光彩,羽端疏离分散呈发状 。两翅表面为棕褐色,飞羽颜色稍淡,还有浓棕褐色羽干纹 。下体也是浓棕褐色,向后渐淡,到尾下覆羽逐渐变为棕灰色 。下背、腰及尾上的覆羽和尾羽均为银白色,尾羽共 22 枚,末端转黑且带有金属紫蓝色的光泽 。最外边 2 对羽片完整,向内的 7 对外翈羽支都分散,状如发丝,较长且稍微卷曲 ;内翈及羽端仍具完整的羽片,不分散 ;中央两对内外翈羽支几乎完全散披为发状,仅羽端有一小片完整的、匙状的羽片 ;中央尾羽高高翘起,高于其他尾羽,其羽端和羽支都下垂,状如马尾,覆盖在整个尾上 。它的脚、趾为珊瑚红色,爪呈角色 ,雄性个体的跗蹠具距,而雌性无距 。
褐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 1100 - 2600 米的地区,偏好林边草地或者林间空地,这里丰富的植被和开阔的空间,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活动场所 。冬季时,它们会迁至海拔较低的林缘灌丛以及阔叶次生疏林地带,以躲避严寒;而夏秋季节,它们则喜欢在针叶林或者次生阔叶混交林中活动,并且多选择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方便饮水和觅食 。
在生活习性方面,褐马鸡是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丰富多样,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会采食灌木、乔木、草木植物的嫩茎、叶、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偶尔也会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 。它们的食性会随季节变化而调整,春季主要以野韭的根、蒲公英等为食;夏季则以北柴胡等植物为主;秋季食物丰富,山楂、裸燕麦等的果实成为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冬季则依靠乔木、灌木的种子为生 。它们的觅食时间多集中在每天天亮下树后以及傍晚上树栖息前 。觅食时,它们的姿态较为松散,时而用嘴在地上刨食或者啄食,时而在树的低矮枝处啄食,有时还会跳跃起来去啄食低矮灌木上的昆虫或者浆果 。褐马鸡觅食时较为安静,但偶尔也会出现争食现象 。它们一般不专门饮水,而是在觅食活动后顺便完成,降雪后,它们还会啄雪代替饮水 。
除繁殖期外,褐马鸡多集群活动,尤其在冬季,有时群体成员可多达 30 多只 。群体中会有首鸡,负责唤醒群鸡、发出下树信号、带路觅食、警戒等重要职责 。它们的集群行为分为家系混群期以及混群越冬期 。7 - 10 月为家系混群期,此时的集群特征为个别家系向混群过渡,褐马鸡也会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阴坡向阳坡混群;到 12 月下旬,混群基本稳定 。褐马鸡为昼行性鸟类,白天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中午会进行沙浴及短暂休息,晚上则栖息在松树或者桦树上 。
褐马鸡的繁殖期在 4 - 6 月 。进入繁殖期后,雄鸟之间会展开激烈的争斗,它们会通过展示自己的羽毛、互相追逐、打斗等方式来争夺配偶和领地 。获胜的雄鸟会在雌鸟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羽毛,通过不断地抖动身体、展开尾羽等动作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一旦配对成功,雌雄鸟会共同寻找合适的地方筑巢 。它们的巢穴通常较为简陋,多建在林下灌丛、草丛或岩石缝隙中,主要由树叶、草茎、细枝等材料构成 。雌鸟每窝产卵 6 - 8 枚,卵呈椭圆形,颜色为淡褐色或橄榄褐色,上面还带有一些深色斑点 。孵化期为 26 - 27 天,在这期间,雌鸟会负责孵卵,雄鸟则在巢穴附近警戒,保护雌鸟和卵的安全 。雏鸟出壳后,全身被有绒羽,不久便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
历史上,褐马鸡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等地,但由于森林砍伐、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以及天敌的威胁等因素,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度濒临灭绝 。据统计,二十世纪 80 年代,全国的褐马鸡仅记载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脉和河北省西北部的山地 。1975 年开始,褐马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Ⅰ 中,2016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还是中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山西、河北等地建立了多个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为褐马鸡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通过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空间的干扰,为褐马鸡的繁衍和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加强了对非法捕猎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惩处那些非法猎捕、贩卖褐马鸡的行为,有效遏制了对褐马鸡的非法伤害 。还开展了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深入了解褐马鸡的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种群动态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依据 。通过人工繁育等方式,增加褐马鸡的种群数量,并尝试进行野化放归,逐步扩大其分布范围 。
经过多年的努力,褐马鸡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截至 2023 年,山西省褐马鸡数量平均为 19000 只左右,分布于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四个地理区域,涉及 8 市 45 个县(区) 。全省褐马鸡分布区的总面积达到 11900 平方公里,其中适宜褐马鸡栖息的森林面积 5500 平方公里 。与二十世纪 90 年代相比,褐马鸡分布的县域和自然保护区数量均有所增加,种群数量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在河北小五台山,野外褐马鸡的数量由 10 年前的 2000 只左右增加到 2600 多只 。2023 年 11 月,北京门头沟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设置的监控摄像头,于 11 月 20 日和 28 日连续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28 日大约有 30 只褐马鸡出现在镜头中 。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褐马鸡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积极进展 。
8. 黑颈鹤:高原上的精灵
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湿地、草甸和沼泽地带,生活着一种神秘而优雅的鸟类 —— 黑颈鹤,它是世界 15 种鹤科鸟类中唯一一种在高原环境生长繁殖的鹤类,也是被科学家发现最晚的一种 。
黑颈鹤体长 110 - 120 厘米,体重 3.85 - 6.25 千克,雌雄相似,全身羽毛多为灰白色,恰似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它的颈部和头部约三分之二为黑色,犹如戴着一顶黑色的头罩,与灰白色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醒目 。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愈发鲜红。它的飞羽为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宛如一条华丽的裙摆 。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 。虹膜为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则是黑色,整体配色协调而独特 。幼鸟的头顶为棕黄色,颈杂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黄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越冬后,颈上三分之一变为灰黑色,背残留有黄褐色羽毛 。
作为一种候鸟,黑颈鹤每年春季于 3 月中下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 10 月中旬到达越冬地 。它们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中国若尔盖至草海,从松潘草地沿邛崃山脉、岷江流域南下到乌蒙山脉的湖泊越冬;另一条是由隆宝滩至纳帕海,从玉树及其通天河流域等地,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儿山、沙鲁里山经四川西北部到云南西北横断山脉的湖泊越冬 。也有推测西边可能存在第三条迁徙路线,即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颈鹤通过唐古拉山口,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颈鹤由高海拔向南或东南迁徙到低海拔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 。
黑颈鹤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包括植物的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等,也会捕食昆虫、鱼、蛙以及农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等 。在越冬期间,它们每天早晨 7 点前后便会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会前往收割后的农田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 。它们觅食时十分谨慎,很少用脚,而是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 。
黑颈鹤奉行 “一夫一妻制”,求偶时会跳舞和共鸣,场面十分浪漫 。它们的繁殖期在 5 - 7 月,通常在高原草甸、沼泽湿地、河湖岸边等环境中筑巢,巢多由枯草和泥土构成 。雌鸟每窝产卵通常 2 枚,卵呈淡青色或橄榄色,上有褐色斑点 。雌雄共同承担孵卵和抚育幼鸟的责任,孵化期约为 30 天 。雏鸟出壳后,全身被有绒羽,不久便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
然而,由于湿地栖息地减少、风电建设、人为干扰等因素,黑颈鹤的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 。自 1994 年来,它多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物种 。不过,随着 “中国黑颈鹤保护网络” 等保护项目的实施,其种群数量有所提高 。2020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黑颈鹤从易危(VU)等级调整为近危(NT)等级 。2021 年,黑颈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3 年,黑颈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 ,其种群数量为不丹 667 只,中国约 17000 只 。
9. 白颈长尾雉:隐秘的山林珍禽
白颈长尾雉,雉科长尾雉属鸟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被誉为 “鸟中贵族”,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的体长 81 厘米,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体重 0.7 - 1.3 千克 。雄鸟和雌鸟的外貌差异显著,很容易区分。雄鸟的颈部白色,犹如佩戴了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上背和胸均为栗色,仿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锦袍,闪耀着迷人的光泽 。
翅膀大体也呈栗色,覆羽中部横贯钢蓝色块斑,大覆羽的羽端白色,且内缘为黑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浅栗色,端部灰色,灰端内缘有黑色细斑 。下背、腰和较短的尾上覆羽闪着蓝辉的黑色,仿佛镶嵌了一层神秘的黑宝石 ;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栗斑上缘承接黑色窄条,尾上覆羽的灰色部分还混杂着更多的黑色细点 。它的尾羽修长,长度可达 39 - 47 厘米,在行走或飞翔时,长尾随风飘动,姿态优雅,宛如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 。脸部裸露呈鲜红色,恰似涂抹了鲜艳的胭脂,虹膜褐至浅栗色,嘴部黄褐色,脚蓝灰色 ,整体配色协调而独特,充满了高贵的气质 。
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相较于雄鸟,显得较为朴素,但也不失自然之美 。其颈为褐色,短尾 。上背、胸和翅膀大体呈褐色,背羽呈黑色且具有浅栗色横斑,羽端为沙褐色或者灰褐色 。下背到尾上覆羽为沙褐色或者棕褐色,并且为黑色和棕色的斑点混杂 。翅上覆羽大都为棕红色以至棕褐色,密集混杂黑斑 。初级飞羽为暗褐色,但横斑不明显 。中央尾羽灰白色,混杂栗褐色斑点和横斑 。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呈栗色,且具有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 。下体余部呈白色 。
白颈长尾雉是一种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 10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其中尤以阔叶林和混交林最为主要,这些地方树木繁茂,植被丰富,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隐蔽的栖息场所 。冬季有时它们可下到海拔 500 米左右的疏林灌丛地带活动 。
在生活习性方面,白颈长尾雉喜集群,常呈 3 - 8 只的小群活动,也有 2 - 3 只或十余只的情况 。一般由雄性带领在茂密的树林下游荡和觅食 。它们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很难被发现 。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它们会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 。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
它们的食性较为杂,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等,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等和昆虫 。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 。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 。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
白颈长尾雉的繁殖期在 4 - 6 月 。进入繁殖期后,雄鸟会通过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发出独特的叫声等方式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求偶时,雄鸟会在雌鸟面前展开自己的翅膀,抖动尾羽,展示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一旦配对成功,雌雄鸟会共同寻找合适的地方筑巢 。它们的巢穴通常较为简陋,多建在林下灌丛、草丛或岩石缝隙中,主要由树叶、草茎、细枝等材料构成 。雌鸟每窝产卵 5 - 8 枚,卵呈椭圆形,颜色为淡棕色或淡黄色,上面还带有一些深色斑点 。孵化期为 24 - 25 天,在这期间,雌鸟会负责孵卵,雄鸟则在巢穴附近警戒,保护雌鸟和卵的安全 。雏鸟出壳后,全身被有绒羽,不久便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 。
然而,由于森林砍伐、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以及天敌的威胁等因素,白颈长尾雉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建立了多个以保护白颈长尾雉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
这些自然保护区为白颈长尾雉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通过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空间的干扰,为白颈长尾雉的繁衍和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加强了对非法捕猎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惩处那些非法猎捕、贩卖白颈长尾雉的行为,有效遏制了对其非法伤害 。还开展了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深入了解白颈长尾雉的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种群动态等,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了依据 。通过人工繁育等方式,增加白颈长尾雉的种群数量,并尝试进行野化放归,逐步扩大其分布范围 。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颈长尾雉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这一珍稀物种,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希望在未来,白颈长尾雉能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摆脱濒危的困境,在它们的栖息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繁衍 。
10. 金雕:天空中的王者
金雕,别名老雕、鹫雕、金脖雕等,是鹰科雕属鸟类,也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被誉为 “猛禽之王” 。它体型庞大,全长 76 - 105 厘米,翼展 185 - 220 厘米,雌性体重范围为 3.9 - 6.1 千克,雄性体重范围为 3.0 - 4.5 千克,雌性比雄性大得多 。其前额、头侧呈黑褐色,后头、枕和后颈羽毛尖锐,呈披针形,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黄色,还具黑褐色羽干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天空中最耀眼的王者 。
它的虹膜为栗褐色,透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一切;喙大而强,呈黑色,喙上蜡膜为黄色,端部黑色,基部蓝黑色,犹如一把锋利的镰刀,能够轻易地撕裂猎物的皮肉 。趾为黄色,爪为黑色,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盖着,且爪子极为锋利,像一把把尖锐的钢钩,只需轻轻一抓,就能让猎物无法逃脱 。尾长而为圆尾,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或斑纹和一宽阔的黑褐色端斑 。幼年金雕看起来与成年金雕相似,只是翅膀尖端有浅色斑点,尾羽基部有大面积白色,末端有一条黑色带,随着成长,白色区域逐渐减少,成熟后几乎不显 。
金雕在世界范围内呈全北极分布,遍布欧亚大陆、北非和北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冬季偶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它主要栖息在山地森林和草原地带,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和沿海地带活动,这些地方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猎物资源,为金雕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
在捕食时,金雕会利用卓越的视力从高空俯瞰,锁定目标后,以高达 30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俯冲而下,用锋利的爪子瞬间抓住猎物,使其难以逃脱 。它的食性广泛,主要以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昆虫和腐肉为食,捕获的猎物通常为 0.5 - 4.0 千克 。它们可以成对或小群捕食,一对金雕一起捕猎时,通常一只将猎物追到精疲力竭,另一只俯冲而下进行猎杀 。曾有记载,金雕甚至能捕食到小型的羚羊和狍子等中型食草动物,其强大的捕食能力令人惊叹 。
金雕的繁殖期通常在 2 - 3 月,它们奉行 “一夫一妻制”,夫妻关系较为稳定 。它们会在山谷峭壁的凹陷处或者高大的乔木上筑巢,巢穴主要由树枝搭建而成,内部铺垫有羽毛、苔藓、动物皮毛等柔软材料,结构坚固且宽敞,足以容纳一对成年金雕和它们的后代 。雌鸟每窝产卵通常 2 枚,卵呈青灰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 。雌雄亲鸟会轮流孵卵,孵化期约 45 天 。雏鸟出壳后,全身被有白色绒羽,需经过亲鸟约 80 天的喂养和照顾,才能离巢独立生活 。在育雏期间,金雕父母会齐心协力,共同为雏鸟提供食物和保护,确保它们能够健康成长 。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捕猎、农药污染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因素,金雕的种群数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其大部分活动范围内都受到威胁 。2016 年,金雕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2021 年,金雕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 年,金雕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 Ⅱ 物种 。为了保护金雕,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监管、开展科研监测等,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的影响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金雕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珍稀物种 。
红腹锦鸡是没有“资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