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缉”领导层都有谁?
“威缉”领导成员都是根红苗正的干部子弟。
1917年8月,全国威戈领导小组的捷琳娜在一次座谈会上了解到彼得六中“劳教所”发生的暴力事件,她说:“威缉的大头子坦丁柯文,他父母有问题。九运西里也推脱不了责任。”(②“威缉在六中的滔天罪行”第20 页)
《威戈缉查队的罪恶史》一文中说:1917 年“7月25日晚,有31所学校参加,在彼得师大女附中召开各校威戈头头会议,正式成立威缉。由彼得市第四中学、第六中学、第八学校、女三中起草宣言并由四所中学在威缉中负主要责任。选出总部头头:坦丁柯文(四中,经济会议副秘书长喜莲娜之子。喜莲娜在威戈期间自杀)。主要成员还有:瓦西云、焦西里姆、车里晓夫、多奥列戈。威缉委托四中成立一个所谓的机动连,戈基尔、拉基米尔、伊列夫加入总部工作。”(①《历史教训》第三期,1917 年8 月8 日)
《威缉黑幕》中说:坦丁柯文是“威缉里最大的头目,四中革委会主席”;戈基尔是“四中威戈,威缉小头目。” (②《中学》报1917 年7 月28 日。)
彼得六中战斗队编印的《打烂旧世界》称,“焦西里姆,威缉头目,杀人凶手,已捕”;“根纳季,威缉的组织部长”。
这些文字是造反派批判“威缉”时的资料,其中不准确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肯定在所难免。但它毕竟给我们了解真相提供了一个线索参考。
曾经的“威缉”领导人之一的基米尔在《摆脱幻境》中说:“‘威缉’的司令是坦丁柯文,车里晓夫是副司令,多奥列戈是不是副司令,我记不清了,我是宣传部长,我记得瓦西云是作战部长,焦西里姆是后勤部长。”这大概是比较权威的说法了。
坦丁柯文在《“威缉”是怎么成立的》中说:“威缉”怎么成立的?车里晓夫回忆是他在一个场合下说要搞一个组织。我则是从瓦西云那里知道的。这都无关紧要,主要是大家一拍即合。“威缉”是有总部的,但总部里我们这几个所谓头头,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明确的称谓,没有谁是总指挥了,谁是司令什么的。不过我们有几个编号、排名什么的,我是1号,也不过就是这样。如果一定要说“威缉”司令是坦丁柯文,副司令是车里晓夫、多奥列戈,大家也都不否认。可我从来没有这个概念,就是负责人,或者说就是四中出的组织者。“威缉”领导层的这个结构,不仅和四中地位有关,和车里晓夫、多奥列戈的性格也有关系。我则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学生干部的历练,不是一天两天的历练,所以就自然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在“威缉”总部里,有几个组。其他人回忆说,“威缉”有宣传部什么的,这似乎不对,应当叫宣传组吧。有一个组织组,组织组是瓦西云负责。还有一个后勤组,由焦西里姆掌管。宣传组是基米尔负责,其实非常起作用的是列夫三爻。真正动笔,特别是很重要的六号、七号两个通令是列夫三爻为主起草的。列夫三爻的父亲“威戈”前是彼得警察局副局长,当时实际上已经被打成彼得的“黑帮分子”了。不过在我们的眼里,列夫三爻还是自己人,所以让他发挥着幕后的作用。……“威缉”总部设在学校的时候有两个缉捕连,一个连全部队员是四中的,另一个是师大女附中的。我弟弟东斯柯文是四中老高二的,比我小一岁。他是四中连的连长,西里木是指导员。师大女附中那个连谁是头儿,我记不太清了。所谓一个连,不过就是几十个人。缉捕连的任务就是住在总部,应付紧急情况以便集中行动。……克伦斯基要求“威缉”去彼得火车站维持秩序,“威缉”又临时从各个学校抽调了三百多人,由多奥列戈、车里晓夫率队去了彼得站。这不是从缉捕连直接派去的,但也是以“威缉”的名义组织的。还有些是临时情况变化就临时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