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的繁华商圈到黄山的秀丽景区,从淮北的红色旅游景点到皖南的特色古村落,在安徽各地,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融合创新正深入推进,各类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合肥文商旅融合频频“出圈”
1月25日,由安徽出版集团、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合肥市商务局及蜀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鹅湖商圈”文商旅融合发展联盟暨“千企万店”上线皖美研学平台启动,活动吸引了众多商业、文化、旅游行业代表参与,共同探索文商旅跨界融合新模式、新思路和新应用。
当天,“天鹅湖商圈”文商旅融合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作为蜀山区首个集商业、人文、旅游三大产业融合的联盟,将深度整合“天鹅湖三公里”人文历史资源和商业设施,通过优化平台载体,完善消费生态链,不断打造让游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的文化高地、商业宝地和旅游胜地,努力将“天鹅湖商圈”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商文旅“金名片”。
除此之外,蜀山区的新粮仓KUKUPARK文化商业合集自2024年5月开放以来,已成为当地文商旅融合的标杆项目;庐阳区的合肥城市记忆馆自2024年10月开馆以来,凭借创新的展陈设计和前沿数字化技术,迅速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以文旅促消费、以文旅促产业融合,各地聚焦形成“破壁出圈”效应,正积极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激活高质量发展创新密码,推出全新消费场景,带来消费市场迸发蓬勃生机。
升级版徽风皖韵,实力“圈粉”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秀美,区位优越。
在过去依靠旅游资源吃饭、依赖“门票经济”的观光旅游时代,安徽文旅“风生水起”。而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和转型升级的今天,安徽顺势而为,持续高质量推进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实力圈粉”。
皖南黄山脚下的宏村、西递等古村落,依托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了文化、旅游、商业的有机融合。
淮北濉溪县作为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商业的融合发展,推出红色主题研学游、红色文化演出等活动,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
相关负责人分析,安徽文商旅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科技,“沉浸式”走进游客内心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重点工作”中提出,安徽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安徽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7.4%、10.8%,入境旅游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4.8%、124.1%。其中,安徽文旅纷纷打造“沉浸式”游览模式,让游客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走进游客内心。
在黄山黟县,古徽州文化通过沉浸式互动剧场焕发新生。西汉广德王国景区推出的《古黟风云》《一城好戏》等实景剧本游项目,以30余名NPC角色演绎徽州故事,游客可换装参与抛绣球、寻宝等任务,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徽商精神与古徽州生活图景。
黄山市屯溪区的“徽秀·黄山演艺城”则通过5D影院、全息投影等技术,将轩辕黄帝传说、李白诗咏黄山等历史场景搬上舞台,打造《徽秀》史诗剧目,让游客“一秒穿越”千年。
安徽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沉浸式旅游通过“文化+科技+场景”的多元融合,不仅提升了游客参与感,更推动了非遗活化、乡村振兴等关联产业发展。未来将持续探索“全时、全域、全龄”体验模式,让安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书”和“可感知的未来城”。
(记者 沈娟娟 通讯员 刘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