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大单陷空中楼阁上市公司诉讼两家国企讨要1.6亿元保证金

吹哨先森 2024-06-18 03:03:01

一场关于亿元工程款的讨要大战,正在遵义这座西南小城打响。勘设股份、两家国企遵义城投健康产业公司和遵义市城建集团陷入纷争,一笔超过20亿元的工程大单陷入僵局。

一、20亿元大单悬了

2019年,勘设股份通过投标,中标了三个位于遵义的大型工程项目——遵义大健康母婴护理中心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忠庄碧云峰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遵义市碧云峰生态健康城红武路建设项目。三个项目的中标总金额高达20.91亿元,其中勘设股份及其子公司承担16.79亿元的合同工作。

按合同约定,勘设股份分别向两家发包方遵义城投健康产业公司和遵义市城建集团预付了总计1.6亿元的履约保证金。可谓是重金之耀,鲜有工程公司能全包如此大手笔的工程。

二、开工受阻现插曲

收到中标通知后,勘设股份自然是兴高采烈,万事操戈,唯恐开工有失时机。但它没料到,这三个工程项目在落地实施时,遭遇了重重阻力。

合同签订后,勘设股份多次和业主方沟通对接,希望尽快拿到开工通知书。可是,等来的却是一纸"死命令"——业主方直接发来工程终止函,理由是遵义市规划调整,这三个项目已无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总承包合同无法履行。

就这样,原本砸锂20亿元的大单无疾而终,成为一座空中楼阁。

三、国企"失信"疑云

事情为何会如此突转直下?业内人士分析,很可能是发包双方遵义城投健康公司和遵义市城建集团的资金链出现了断裂。

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不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国企开发商流动性堪忧。此前勘设股份为了帮助这两家公司融资,可见它们资金链状况恐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有分析人士还怀疑,这两家国企是否存在过度扩张、盲目决策等不当经营行为,最后酿成今天的烂账风波。而无论是资金断裂还是决策失误,无疾而终的20亿大单都暴露出它们在公信力和诚信度上的严重缺失。

四、上市公司无奈状告

在与发包方无果沟通近一年后,勘设股份终于无可奈何,决定诉诸法律武器,通过诉讼方式来追讨1.6亿元的保证金。公告显示,勘设股份将对两家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它们退还保证金并支付资金占用费等相关费用。

不得不说,勘设股份已是殚精竭虑,这才不得不踏上维权之路。一来,1.6亿元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绝非小数目,二来,若就此认栽,只会让其他发包方对上市公司的话语权减弱。

基于上述种种考量,勘设股份不得不铁筋立户娃,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它的决心可见一斑。

五、同行看衰建筑行业

勘设股份并非一个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建筑企业陷入拖欠工程款的困境,经营环境日益严峻。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建筑行业平均营业利润率只有4.85%,同比继续下降。一些央企建设单位反映,目前工程项目的回款周期普遍拉长,拖欠工程款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中观大盘数据来看,我国建筑业景气度持续低迷。今年一季度,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3%,降幅比2022年全年扩大4.1个百分点。

六、政策利剑加力治乱

规范和治理建筑业市场乱象,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部门也在加大惩治力度,保护建设单位合法权益。

2022年7月,住建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建筑领域经营行为监管的通知》,对拖欠工程款、转包违法分包、挪用资金、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同年12月,最高法印发司法解释,明确将拖欠工程款列为失信惩戒对象;拖欠工程价款逾60日,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七、立法设防"利剑"

保障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惩治力度,更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构筑防护网。

《建筑法》等相关法律将面临修订。比如有观点认为,应该在法律中规定建设单位必须预付一定履约保证金的比例,避免发包方恶意拖欠。

再者,还应该建立工程款支付监管长效机制,保证工程款能够按时足额支付到承包方,防止资金遭到挪用或滥用。

八、监管机构发声

针对勘设股份和两家国企的纠纷,有关监管部门也纷纷表态,态度坚决。

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拖欠工程价款,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将坚决维护施工方的合法权益。

贵州省住建厅则表示,将继续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对拖欠工程款等违法违规行为绝不手软。

九、案外案例借鉴

类似勘设股份的案例,在建筑业中并不鲜见。比如,2022年北京一家建筑公司诉讼甲方要求支付逾亿元工程款,案件最终通过调解解决。

再如某知名建筑央企,曾多次被举报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社会不满和舆论关注。事件最终引起中央纪委、监察部门高度重视,对涉事企业人员进行了问责。

这些案例折射出建筑行业乱象频现的严峻局面。与勘设股份案相比,也为案件的处理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从案例来看,一方面司法诉讼和调解仍是讨要工程款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舆论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也给纠纷解决带来了一定助力。

十、行业呼吁理性施工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业内人士也呼吁建筑企业要理性经营,规范施工,防范风险。

中国建筑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筑企业应审慎决策,控制风险,不可盲目扩张,钱景预期应做到公开透明。在承揽大单时,也要充分评估自身实力和资金链情况,防止中途搞了"空手道"。

施工方需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对于存在拖欠风险的发包方,应及时终止合作,主动维权。同时也要注重加强项目全流程管理,对项目风险持续跟踪评估。

总之,在市场大潮肆虐之时,理性审慎、法治维权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避免重蹈勘设股份的覆辙。

结语

一纸亿元大单陷入僵局,引发的这场讨要保证金官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既折射出建筑行业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困境,也凸显出加强行业治理和营商环境优化的迫切需要。

我们期待法院能够公正裁决,维护交易信任,切实保护勘设股份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和立法机关能够持续整治行业乱象,完善法律法规,为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毕竟,建筑工程关系民生,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只有让建筑市场真正"阳光法治、诚信有序"起来,才能给人民群众一个真正的放心工程。

0 阅读:0

吹哨先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