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一直不当国家主席?1981年接见金庸时,才吐露出原因

红烧小面面 2025-04-28 11:33:16

1983年7月18日早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前,金庸一家坐着车慢慢停下,他们笑着朝大厅门口走去。

对金庸而言,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他终于有机会与期盼已久的邓小平见面了。

邓小平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这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金庸。

邓小平热情地迎上前,握住金庸的手,笑着说:“查先生,欢迎你回来看看。我可是你的忠实读者,你的书我看了不少,咱们也算是老相识了。现在我又‘重出江湖’了。”

简单聊了几句开场白,他俩就坐下来聊开了。整整一个钟头,从国家大事到老百姓的生活,从文化艺术到生意经,天南海北地聊,越聊越投机,气氛特别融洽。

金庸谈到邓小平虽然威望很高却始终不愿担任国家主席一事时,邓小平坦诚地向金庸透露了其中缘由,这些内情他此前从未对外公开谈及。

邓小平为何始终没有担任国家主席一职?

大家都知道金庸是因为他写的武侠小说特别好看,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位大作家和咱们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之间还有不少故事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爱国作家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那会儿天下大乱,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没几个掌权的把国家未来当回事。

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那年,金庸才十来岁。年幼的他不得不跟随父母逃离家乡,一路南下,先后在丽水、杭州等地继续读初中。

在杭州读书那会儿,日本飞机往城里扔了带鼠疫的炸弹,金庸的一个同学不幸染病去世了。

金庸和师生们流着泪安葬了逝去的同学,日军的残忍行径让他怒火中烧,但年纪尚小、身体单薄的他没法上前线杀敌,只能在后方专心读书。

浙江全境失守后,金庸跟随家人长途跋涉,一路向西逃难,最终抵达重庆。

金庸从小就目睹了无数百姓的苦难生活,他心中始终认为,国家不该如此动荡不安,老百姓中间也该涌现出更多有胆识的人,勇敢地站出来主持正义,帮助大家摆脱困境。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逃亡路上,金庸亲眼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也看到了中国军人顽强抵抗的壮举。

在周围各种因素的熏陶下,金庸后来陆续创作出一系列充满爱国情怀的武侠小说。

在四处奔波求学的那段日子里,金庸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在慢慢滋长。

金庸看到,尽管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付出沉重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加上交通不便、教育水平低,很多老百姓在抗战期间缺乏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和斗争意识。

中国之所以花了整整14年时间才成功驱逐日本侵略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接连失利,没过多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正式成立了。

金庸亲眼见证了多年抗战中祖国山河的沦陷,又看到几年内战后中华大地分裂成两岸对峙的局面,这让他内心无比悲痛。

他决心在文化领域深耕细作,用作品激发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金庸多年来写了大量时事评论,他的文章里经常流露出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强调中国领土完整,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金庸高度评价了解放军对印军的快速打击,并称赞中国政府主动后撤20里以推动和谈的宽广胸怀。他在文章中还明确指出,印度的越界行为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为。

金庸在讨论台湾问题的时候写道:

全球范围内只有一个中国,不可能存在两个中国。中国包含众多省份,台湾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国民党因观点分歧在台湾占据一方,但这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客观现实。

金庸对祖国的热爱不仅赢得了大陆领导人的赞赏,同样也获得了台湾地区蒋介石的充分肯定。

1973年,台湾方面向金庸发出访问邀请。那时蒋介石身体欠佳,便安排蒋经国负责接待金庸。

当有人问他最想去哪儿逛逛,金庸想都没想就说:“我特别想去金门和马祖两个岛上的军事要塞走一走。”

金门和马祖曾是台湾蒋介石部队最后的抵抗阵地,也是大陆解放台湾时首先要攻占的区域。在金庸看来,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两岸的分裂状态。

目睹金门和马祖两地布满碉堡、机枪和大炮的景象,金庸不禁感慨万分,心中充满了悲伤。

我盼着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眼见证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

就在金庸前往台湾的那一年,邓小平也从江西返回了北京,重新开始了他在党组织中的活动。

【金庸与邓小平互为“粉丝”】

邓小平对金庸的小说特别着迷。1973年,当他从江西调回北京工作后,就让人专门从国外给他买了一套金庸写的所有小说。

那会儿金庸的小说还没在内地出版发行,邓小平就成了最早读到这些书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郭靖经历重重考验后终成武林高手,邓小平在几经起伏后也成为了国家领导核心。

邓小平和郭靖的人生轨迹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郭靖身上展现出的那些可贵品格,总能成为邓小平不断汲取的精神动力。

金庸一直很佩服邓小平。上世纪60年代末,邓小平在政治上遇到困难,面对各种非议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当时金庸就在文章里称赞邓小平,说他意志坚强,令人敬佩。

1976年邓小平重返政坛时遇到了一些阻碍,但金庸却信心十足地预测:用不了多久,邓小平就能平稳地回到领导核心位置。

果然,一年后金庸的预言应验了。邓小平重新掌权,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有人问金庸是怎么预测到成功的,他回答道:

我表达的是我个人的心愿,这个心愿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期盼,它终将成为现实。

金庸曾私下跟好友透露:

几十年来,我一直梦想能亲眼见到邓小平。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我笔下那些大侠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格,在邓小平身上也能找到相似的影子。

金庸万万没想到,这个愿望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1981年,中国政府邀请爱国作家金庸来大陆访问,这让金庸十分兴奋。他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能与邓小平会面。

当北京的工作人员向邓小平转达金庸希望会面的消息时,他同样感到十分欣喜。

邓小平一直很欣赏金庸先生,他们虽未谋面却早已心灵相通。金庸先生那些充满爱国情怀的评论文章,让邓小平记忆犹新、深受触动。

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和赞扬邓小平的文章,让邓小平感到非常振奋。回想起这些年两人多次思想交流的经历,邓小平爽快地答应了金庸的请求。

1981年7月16日,金庸先生和家人一起到了北京。原本他想着单独去见邓小平,毕竟见国家领导人是件挺严肃的事,带上全家人可能不太合适。

金庸未曾料到,邓小平在会面前特意安排人传话,告诉他可以携家人一同前来相见。

这表明邓小平并不只是以领导身份会见一位著名爱国作家,而是把这次见面当作老友重逢。金庸对此深感触动,感受到邓小平的真诚与情谊。

【为何不当国家主席?】

7月18号早上,金庸携妻儿来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早已在门口迎接。

尽管这是邓小平和金庸初次相见,但彼此却像老友久别重逢般热络,邓小平主动上前握住金庸的手,热情地说道:

"查先生,很高兴再次见到您。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拜读过您不少作品,咱们也算是老相识了。这不,我现在又'重操旧业'了。"

金庸有些受宠若惊,微笑着向邓小平稍稍弯了弯腰,以示敬意,接着说道:

您的欣赏让我受宠若惊,其实我一直很敬佩您,今天终于有机会见面,真是太开心了。

邓小平见到金庸,就像老友重逢一样热络。简单问候后,他面带笑容地跟金庸的两个孩子聊起天来,和蔼地关心着他们的生活近况。

坐下后,邓小平看着一身正装的金庸,笑着提醒道:"要是觉得闷热,就把外衣脱了吧。咱们老友相聚,用不着这么正式。"

七月份正是酷暑时节,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金庸为了体现对这次见面的重视,特意穿上了笔挺的西装。

当时天气太热,他满头大汗,听了邓小平的话,顺手就把外套脱了,放在一旁。

聊天一开始,他们先聊起了现在国家的情况,邓小平说道:

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有三个:一是发展经济,让国家更富强;二是实现两岸统一,让国家更完整;三是在国际上抵制强权政治,维护公平正义。

金庸非常赞同邓小平的观点,他一直盼望国家能够统一,并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要成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关键在于搞好经济建设。经济实力强大了,对解决台湾问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庸的这个观点恰好与邓小平不谋而合,邓小平欣喜地表示:

没错,发展经济是根本,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剩下的两件事处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仿佛心有灵犀,想到了一块儿。

在聊完国家其他方面的情况后,金庸对邓小平说:“只要国家在搞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全力以赴,能帮多少帮多少。”

小明笑着答道:“能帮忙的地方不少,不过到底干点啥,你可以多来内地转转,自己琢磨琢磨再定。”

金庸轻轻点头,以示赞同。

聊完国家大事,两人慢慢转向了个人话题,金庸提到:

您完全有能力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您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这种不慕权位、看轻名利的态度,确实让人由衷钦佩,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

以邓小平当时的政治地位,他完全有资格担任国家主席,但他实际担任的最高职务只是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始终没有就任国家元首。

邓小平本人从未公开解释过具体原因,这让国内外不少媒体都充满疑惑,纷纷猜测背后的缘由。

金庸说出这番话,既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敬重,同时也带着些许好奇,想弄明白背后的缘由。

邓小平察觉到了金庸的疑问,便直截了当地向他解释了个中缘由:

我现在确实小有名气,担任国家主席的资历也够格,但毕竟岁数不饶人。虽然在大政方针上还能给党和国家提提建议,可身体已经吃不消太多繁重的工作了。

邓小平讲到这里,随手从兜里摸出一包熊猫烟,点上火抽了一口。金庸看这架势,明白领导还有话要说,便专心等着下文。

作为国家元首,主席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政务,还得频繁接待来访的外国政要,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担子确实不轻。

金庸基本领会了邓小平的意图,会心一笑。邓小平接着说道:

目前我虽未担任国家主席,但每天也要忙碌八小时以上。如果真当上了国家主席,恐怕每天得干十几个小时。对我这把年纪的人来说,这确实有些吃不消。我想留着这点儿精力,继续为国家多干几年。

金庸领会了邓小平的用意,不担任国家主席一是为了不让身体问题干扰工作,二是想多留些时间为社会做贡献。邓小平的周全考虑和崇高品格让金庸深感敬佩。

邓小平和金庸是心灵相通的好友,金庸敬佩邓小平作为领袖的胸怀、智慧和卓越,而邓小平则非常欣赏金庸的才华横溢。

他们聊得特别投机,不知不觉就聊了整整一个钟头。

聊完天后,邓小平亲自把金庸送到门口,分别时还从兜里掏出一包熊猫烟递给他,那感觉就跟老朋友随手送个小玩意儿似的。

金庸听到他握着自己的手说:"欢迎你,有空多回来坐坐",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意。

与邓小平的这次交谈,让金庸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他跟朋友聊天时提到:

到了大陆后,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无论是香港、台湾,还是整个中国,我都看好它们的发展前景。

自那以后,金庸经常回到内地,有时也会去浙江老家祭拜祖先。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推动祖国统一的事业。

在中英双方即将就香港问题进行磋商之际,为了争取金庸的支持,英国政府于1981年向他颁发了官佐勋章。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来中国访问,特意绕道香港去见了金庸。她想说服金庸在香港问题上支持英国的观点,但金庸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他悄然告别了这片深爱的中华热土和同胞,不仅为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豪情侠义的江湖天地,更留下了一份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