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为止,中国仍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达到了13.95亿。然而,现在这个“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很可能要换人了。
联合国最近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到2023年,印度的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不少人误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地大物博、人口密集,这其实是个误解。在明朝之前,全国人口还不到1亿,直到清朝时期才出现快速增长,最终达到农业社会承载的顶峰——4亿人口。
中国能养活这么多人口,背后有个关键人物——明朝商人陈振龙。要不是他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带回一根番薯藤,可能今天你我都不会存在,中国的人口数量也不可能超过印度。这件事看似简单,却对中国的人口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某个角度来看,陈振龙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一、 秀才陈振龙】
宋朝之前,中国人口基本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随着从东南亚引进了早熟水稻技术,这种一年能收两季的稻子让更多人有了足够的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因如此,宋朝时期中国人口迎来了显著增长,历史上首次突破了1亿大关。
有了充足的大米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比以前更加温饱了。从那时起,"湖广丰收,天下不愁"的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汴河和京杭大运河上商船往来不断,粮食通过这些水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各地百姓家中。
1亿人口曾经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到了元朝和明朝,由于连年战乱,全国人口大幅下降,几乎减少了一半,最终只剩下约6000万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他的大作《论中国》里提到,他觉得中国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总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因为总有一群最勇敢的人在守护着这个国家。
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用行动印证了这个道理。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当时并未意识到,他即将完成一项关乎千万人温饱的壮举——为中华大地寻找到足以填饱肚子的粮食。
陈振龙后来变得勇敢又聪明,身上有很多中国人的好品质,不过他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是经过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才变成现在这样。
陈振龙于1543年出生在福建福州长乐县,家里条件很好,是当地出了名的读书人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陈振龙从小就熟悉儒家典籍,圣人的智慧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志向,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
陈振龙不到二十岁,靠着勤奋和聪明才智,成功考上了秀才。当时他充满自信,周围的人都对他羡慕不已,一致看好他未来的发展前景。
事情变得不妙了。陈振龙作为秀才参加乡试时,没能考上举人,失去了做官的资格。科举考试给了他沉重一击,多次落榜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或许并不像别人夸的那样天资过人。
考不上功名并非死路一条,陈振龙必须谋生,他来自福建,敏锐地察觉到沿海有赚钱的机会,那就是海上贸易。看到这个商机,他迅速带着家人搬到闽县,打算大干一场。
闽县就是现在的福建福州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沿海的重要商贸枢纽。无数福建人从这里启航,远赴东南亚谋生,留下了许多华人下南洋的动人传说。
陈振龙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那时中国还算太平,但海上的局势已经和郑和下西洋时大不一样了。西方殖民者开始蠢蠢欲动,虽然他们忌惮中国的强大,却依然对东南亚的岛屿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西方人占据的岛屿里有个叫吕宋岛的地方,当时西班牙人攻打了那里,岛上的原住民抵挡不住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船只。
经过惨烈的抗争,这座岛屿最终被殖民者占领,变成了他们的香料种植园。岛上生产的香料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这些钱全被外国人拿走了。当地居民却沦为奴隶,长期遭受压迫和虐待。
陈振龙那时没想着要救吕宋岛的老百姓,生活逼得他不得不实际点。他开始在海上跑买卖,这跟读书考功名完全不是一回事,整天在风浪里打拼,日子过得挺不容易。
陈振龙到了吕宋岛后,跟那边的西班牙人做了几笔买卖。有次偶然间,他发现当地人正在吃一种奇特的食物,这东西连他这个在中国算得上家境殷实的人都没见过。
这东西长得像萝卜,不过个头更圆更敦实。外皮红彤彤的,剥开后里面又甜又糯,入口即化。在当地,这可是家家户户的主食,不少人一天三顿都靠它填饱肚子。
陈振龙对此感到十分新奇,他悄悄向当地农民打听情况,还查阅了国内农业书籍,结果发现中国压根没出现过这种东西。
中国人对美食的探索从未停止。陈振龙多次往返东南亚时,发现了一种让他十分着迷的食物。他惊讶地发现,只要吃上两个这种东西就能填饱肚子,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二、“怪萝卜”归国记】
初次尝试时,陈振龙直截了当地向西班牙殖民者索要这种食物,但对方毫不留情地回绝了他的请求。
陈振龙头脑灵活,很快就明白这种作物对当地人有多重要。他还了解到,这东西并非吕宋岛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南美洲传过来的。当年西班牙人到处殖民,把它带到了世界各地,所以这里也种了一些。
西班牙政府非常重视这种关键粮食,严禁外流和交易,将其视为战略物资进行储备,这在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陈振龙虽然能做生意,但按照当地规定,他绝不能从东南亚的岛屿上带走任何这种粮食,如果被发现,轻则重罚,重则可能被处死,以此警示他人。
他没打算轻易认输,而是准备耐心等待,瞅准机会把那吃的弄到手。
陈振龙在外做生意这些年,他的家乡大明王朝遭遇了不少大灾大难。
在1593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地球正处于一个特别寒冷的时期,史称小冰河期。这个时期全球温度普遍降低,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异常寒冷,寒气逼人,仿佛连空气中的水分都要凝结成冰。
这对普通百姓简直是场灾难,种地的农民只能靠天吃饭,这种局面下,饥荒必然会发生。没有粮食,百姓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饥饿太折磨人了。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沿途乞讨,只求能有一口吃的。
天气越来越冷,加上连续多年的干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家的根本,经济主要靠种地维持。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成群的蝗虫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些害虫不仅啃光了本就稀缺的庄稼,还抢走了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蝗虫成群结队,像乌云一样笼罩天空,把庄稼和树木啃得精光。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那时候,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人们饿得没办法,甚至出现了烧人骨当柴火、吃人肉充饥的可怕景象,还有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只能互相交换孩子来吃的悲惨事件。
陈振龙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后,心里再也无法平静,他下定决心要采取行动,一心只想着要把那种神奇的植物带回祖国。
吕宋岛上的这几座小岛,多亏种了这种圆溜溜的作物,才逃过一劫。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振龙父子最终下定决心,准备冒着生命危险,在严密的监视下设法将作物的藤蔓带回老家。
这次他们在菲律宾吕宋岛待了挺长时间,结识了当地可信赖的农户,花了不少钱,最终成功弄到了这种植物的藤蔓。
陈振龙他们想了个巧妙的点子,给这种植物的藤条裹上厚厚的泥巴,再把绑货的麻绳也涂上泥。然后,他们把藤条和麻绳拧在一起,用外面的麻绳紧紧包住里面的藤条,还特意做了保护,不让藤条被压坏。
启航那天是最紧张的时候,陈振龙忙着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他的注意力始终离不开角落里一个普通的箱子。虽然箱子里装的东西不值钱,但捆箱子的那根麻绳却是千金难买的宝贝。
西班牙人上船后,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状况。由于和陈振龙认识,他们只是随便看了看货物,根本没注意到那根不起眼的麻绳里藏着什么秘密。
陈振龙成功了,他和儿子陈经纶都特别激动。船一开动,他们立刻确认了这个好消息,赶紧小心翼翼地把藤蔓从麻绳里取出来,生怕弄坏了。
在返回的路上,陈振龙生怕那根珍贵的藤蔓会干枯,时刻不忘给它浇水。有时候,他还会专门把藤蔓泡在海水里,确保它能吸足水分,好好地活下去。
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他们顺利回到了中国。但随之而来的难题是:他们只带回了一株藤蔓,而福建的气候与吕宋岛差异明显。该怎么种这株藤、什么时候种最合适,大家心里都没谱。
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给福建的官员金学增写了封信,详细说明了番薯的重要价值,并请求朝廷划出一块地专门用来试种。
金学增一听就懂了这事有多重要。人们平时吃的都是普通粮食,要是陈振龙带回来的这株好庄稼能种活,以后咱们的餐桌上不就能多出新鲜东西了吗?
这是件惠及后人的大好事,金学增丝毫不敢马虎,陈振龙也格外谨慎。他只能凭着在吕宋岛的记忆,依样画葫芦地把这株藤蔓种到了地里。
那段日子,陈振龙父子俩对谁都不信任,整天守在试验田边守着。过了四个月,藤蔓终于长出了茂密的叶子。他们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陈振龙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前正是他们在吕宋岛吃过的食物,一模一样!
后来,这种植物就被中国人称为“甘薯”,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
金学增试吃后,立刻决定大面积种植这种既抗旱又高产的庄稼。农民们种下后,到了收获季节,大家去地里挖粮食时,都被眼前的大丰收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一块地能产出这么多粮食。
那场大饥荒终于过去了,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带回红薯种子的英勇事迹,也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感人故事。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陈振龙,大家凑钱建了个叫"先薯亭"的亭子,感谢他为乡亲们做的这些好事。其实那时候不光陈振龙一个人为国家出力,后来还有华人陈益和林怀兰也把番薯带回了中国。
我国著名学者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详细记载了陈振龙父子传授的种薯方法。陈振龙去世后,他的曾孙陈以柱把番薯种植技术带到了江浙地区,让更多人学会了种番薯。
陈家好几代人都在为这事忙活,陈振龙的曾孙更是亲自把红薯运到了北方。他不仅自己掏钱,还在各地贴出宣传单,教老百姓怎么种这种粮食。
陈家人秉承祖辈的愿望,在南北贸易往来中,将红薯带到了华北地区。后来,每逢中国遭遇饥荒,红薯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稻米和麦子收成不好时,红薯就成了人们的主要口粮。
这时候的番薯就像救命的口粮。
【三、尾声】
我们常吃的很多农作物其实都是"外来户"。比如小麦和大麦是4000年前从外面引进的,高粱老家在非洲,萝卜则是从西亚传来的。还有张骞出使西域那会儿,带回了不少新鲜玩意儿,像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和大蒜这些,都是那时候才出现在中国的。就连番薯也是从海外漂洋过海来的。
茄子最初产自印度,扁豆的老家在东南亚,西瓜则起源于非洲。这些作物经过漫长的传播,最终来到了中国。正是古代先辈们不辞辛劳地将这些宝贵的农作物引进我们的土地,才让我们今天能够享用如此多样的美食。
老外们一直想不明白,中国不像印度那样地处热带,到底是怎么让近14亿人吃饱饭的。
目前,中国的小麦年产量已经突破1.2亿吨,稳居全球榜首,而水稻产量更是突破2亿吨大关。从1989年到2018年这30年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咱们中国人能吃到种类繁多的蔬菜,比其他国家都丰富,而且价格还特别实惠。
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中国农民,也得益于陈振龙、袁隆平、张骞等杰出人物的贡献。
勤劳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始终是咱们这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