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狂加税之后,美国发现自伤效果发酵,开始了部分的后撤。
据媒体报道,美东时间4月12日,美方公布相关备忘录,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中方正在对有关影响进行评估。并指出,这是美方修正错误做法的一小步。
从深层次看,在美国优先的思维之下,并不具备很好的动机。半导体产业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一、关税政策的些许反转:从单边保护到自我救赎
我们来看此次政策出台的贸易战背景。特朗普政府2018年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余波未平,第14257号行政令的出台实为延续"美国优先"策略。当时美国贸易逆差达8913亿美元,半导体领域逆差占比超40%,白宫试图通过关税杠杆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但令决策者始料未及的是,征税清单中半导体制造设备(8486类)等核心领域,恰恰是美国企业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豁免清单的博弈轨迹,亦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4月8日公布的豁免原则"美国成分≥20%",实为半导体巨头游说结果。英特尔CEO基辛格在3月国会听证会上警告:"全面加征关税将摧毁美国半导体产业15%的全球市场优势"。最终豁免的16类HS编码产品中,8471类(服务器)和8517.13类(智能手机)直接惠及苹果、戴尔等美企在华生产链。
政策反转的深层动因,是美国国内意见的不统一。短短十日的反转,折射出美国产业界与白宫的激烈博弈。美国半导体协会(SIA)提交的《关税冲击评估报告》显示,若维持125%的对等关税,美光科技在华销售额将暴跌42%,AMD的EPYC服务器芯片市场份额可能丧失28%给欧洲竞品。
二、供应链反噬:全球化时代的政策困境
到处树立敌对,美国企业的成本困局已然显现。苹果公司Mac Pro生产线迁移决策背后,隐藏着精密的成本测算:在华生产可节省30%人力成本,但关税推高零部件成本40%。这种"节省-推高"悖论,导致每台Mac Pro净利润压缩18%。更严峻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厂每个无线模块(8517.62类)新增的125美元关税,直接抵消了25%的中国本土成本优势。
也要看到,中国产业链的承压与突围。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进口依存度达75%,2025年的目标是50%。在这一现状下,华为5G基站遭遇的"关税-成本"双重夹击颇具代表性:采用国产芯片虽能获得15%的采购成本优惠,但核心器件关税推高7%导致综合成本不降反升。这种困境倒逼紫光集团加速14nm工艺量产,其长江存储128层NAND闪存已实现对华为、联想的批量供货。
此次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打压,也是对中国供应链韧性测试。关税政策意外成为产业链压力测试:中芯国际北京厂在豁免政策出台后,28nm工艺产能利用率从68%跃升至89%;而台积电南京厂因豁免范围未覆盖16nm以下制程,其先进封装线扩产计划被迫延迟12个月。
三、战略重构:从技术封锁到精准管控
有必要解析一下全球半导体"三明治"结构。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产业链图谱揭示:美国在EDA工具(市场份额82%)、IP核(65%)等设计端占据绝对优势;制造端形成台积电(53%市占率)、三星(18%)、中芯国际(6%)的三极格局;中国则在封装测试环节拥有长电科技(14%全球份额)等龙头企业。这种分层结构决定美国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
这一次的部分产品关税豁免,在技术节点上体现了美国战略意图。豁免清单对14nm及以下制程维持管制,旨在巩固美国在AI芯片、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地位;放开28nm以上成熟制程,既避免产业空心化,又为美国制造商保留市场空间,同时也给中国产业些许空间。这种"胡萝卜+大棒"策略,在英伟达A100芯片对华禁售与消费级芯片放行的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全方位打压的态势摆出之后,美国的部分松动,当然也显示美国企业游说的关键作用。英特尔、美光等企业参与的37次国会听证,核心诉求集中在"避免全面脱钩"。应用材料公司CEO加里·迪金森在听证中直言:"强制转移供应链将导致美国半导体企业研发预算缩减30%,技术迭代延迟18个月。"
四、产业变局:从短期震荡到三足鼎立
当然,市场价格对美国这一变化即时反应。关税豁免引发消费电子降价潮:iPhone 128GB版本降价空间达120美元(基于25%关税测算);SSD固态硬盘价格预计下降5-7%,带动西部数据、希捷等企业股价分别上涨8%和6%。
供应链重构的地理也有转向。英特尔大连工厂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主要得益于服务器芯片(8471类)对华出口恢复;而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18个月的延期,暴露美国本土制造重建的三大难题:技术人才缺口(需求3.5万人,现存仅8000)、水电成本超中国台湾省40%、供应链配套缺失。
欧盟崛起的战略机遇,也在这一变化下体现出来。欧盟430亿欧元芯片法案吸引英特尔投资80亿欧元建设欧洲最大晶圆厂,意法半导体获25亿欧元补贴扩建氮化镓产线。这种"政策洼地"效应,使欧洲正从需求侧(占全球芯片消费22%)向供给侧(目标2030年自给率20%)转型。
五、未来博弈:技术标准与环境成本的双重挑战
未来,中美在半导体行业上的竞争将是大于合作,角逐也更为细腻。
架构对敲的生态演变。美国主导的Chip 4联盟试图将中国封锁在2nm技术之外,但RISC-V架构的崛起打破ARM+X86垄断:阿里巴巴平头哥含光800芯片已部署超2000万台设备,华为昇腾910处理器采用RISC-V架构实现能效比提升35%。
环境成本的转嫁风险。台积电5nm工艺单晶圆耗水量2.8万升,南京厂曾因废水排放超标被罚。随着豁免政策放宽,此类高污染环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加剧。稀土供应链方面,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开采配额减少15%,直接威胁美国F-35战斗机雷达系统的钕铁硼材料供应。
博弈新平衡点的探索。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合关系,正在形成"技术封锁-局部合作-规则重构"的三重螺旋。未来五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或将呈现"美国设计+亚洲制造+欧洲封装"的新三角格局,而关税政策将演变为维护这一格局的战略工具。
在关税的极限对峙下,中方多维反制,经济韧性布局,是必然的大航向。没有等不来的黎明,没有熬不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