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一个时代的大事件,也是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国进行的一次规模浩大的国防经济建设,是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
三线建设就是要改变当时的工业布局,将一线的核心工业向西南、西北三线后方转移,在后方建立我国的第二工业基地。
当时大批来自东北、上海等地的骨干大厂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陕西另建新厂。
1964年底开始,上海开始响应和动员三线建设,截止到1965年底就有47个大型工厂整体或部分搬迁到三线地区,援内职工大约1万多人。光陕西宝鸡姜城堡就集中了几家上海援内的三线工厂,宝成仪表厂(宝鸡第38号信箱)、凌云机器厂(宝鸡第48号信箱)、长岭机器厂(宝鸡第43号信箱),秦川机床厂(宝鸡第68号信箱)也是上海援内落户宝鸡的一员。
1964年12月4日,一机部西北工作组根据中央三线建设指示精神,秦川机床厂的首任厂长傅忠耀,总工程师陶龙带领选址小组入陕,经过多地的考察和评估,最终将厂址选在宝鸡市渭滨姜城堡的渭河南岸,厂址原为废弃的宝鸡电焊厂。
1965年3月,秦川机床厂破土动工,上海机床厂第一批援内职工40人来到秦川机床厂。1965年11月开始,上海机床厂三车间开始打包设备陆续搬迁到宝鸡,当年年底,所有的援内职工和设备搬迁完毕。
秦川机床厂终于在1966年5月建成投产,当时除了上海支援的职工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天津大学、西安交大、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的50多名65届毕业生加入,给秦川机床厂注入新鲜的活力。
七十年代,秦川机床厂拥有职工近3000名,加上家属有6000多人生活在厂区,厂区内设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子弟学校、职工食堂、幼儿园、职工医院、工人俱乐部等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秦川机床以产业链完整、产品线众多、系统集成能力强大、综合竞争优势显著著称。已累计牵头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32项,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4项。
秦川诞生在三线建设,发展在改革开放,腾飞于新时代的市场经济。
秦川厂区还保留着一些六七十年代的建筑,而最醒目的依然是毛主席雕塑,如今雕像已经成为陕西省省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