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
逼出来的自律不叫自律,那叫做“他律”。
一旦外界的逼迫取消,就是坍塌的时刻。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天天给一个大象喂虾米吃,它也不可能变成一条鲸鱼。你给西瓜染成黄色,它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南瓜。
因为核心和本质就不是一回事。
自律和他律也是这样的。
我们来说说如何培养自律的孩子。
01
立规矩≠定规则
为什么很多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制定的规则,孩子总是不遵守呢?是他不自律吗?
其实是我们把规则和规矩的概念混淆了。
什么是规则?
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者章程,是国家、集体、小团体有序运行的保障。
制定规则的目的是让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更舒服,小到一个家庭内规则的建立,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
我们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定的“游戏只能玩一个小时”,这算是规则吗?
不算。
因为规则一定是要两个人以上才有规则,只要求一个人遵守的,就不叫规则。
如果属于孩子一个人的事,那我们就不能给他制定规则。
比如可以玩多久游戏或者用多长时间得写完作业,其实并不涉及到我们父母或其他家人,这件事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属于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
如果孩子违反了规矩该怎么办?
首先就是不去评判,而是表示理解。
比如:“你说自己只玩半个小时的游戏,结果你玩了一个小时,我看你是没有做到,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啊?是不是有点懊恼?”
我们可以去问一下孩子的感受,说:
“其实你也挺想做到的,但是你没有做到,是不是你觉得心里不太舒服啊?要不然把半个小时的规定时间再稍微调一下,明天再试一试!”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帮助他自己给自己立规矩。
家长很容易陷入到定规则和立规矩的误区中,一味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听话,告诉孩子必须怎么做,立规矩变成了对孩子的事情定规则,立规矩的主体变成了父母。
此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只是考虑到了父母的感受。
孩子回家,我们觉得他就应该赶紧写作业,孩子的感受如何呢?
他可能觉得在学校上了一天了,想轻松一下;
或者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他觉得不愉快的事情,觉得心里烦,不想回家立马写作业,想先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
有的家长觉得“从小我给他立规矩立的多一点,长大了这个孩子他就是讲规则、自律的人。”
其实恰恰相反,立规矩是他律,严格的他律并不能变得自律。
你每天都跟孩子说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时间久了,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非常谨小慎微的人,变得没有动力。
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对自己的所从事事情的认可,没有它,一切自律都不存在。
02
自律的核心是“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
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让孩子愿意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家长在做自己的课题的时候,就是努力调动孩子积极性,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做好陪伴和引导,并以身作则,对孩子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家长的课题就是把马儿带到学习这条大河边,让马儿有机会、有兴趣喝水。
但学习本身,是孩子的课题。
很多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不分离”。
一方面,自己的课题不好好做,不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只想着把自己人生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承担本该属于家长的课题;
另一方面,是粗暴干涉孩子的课题,强迫,命令,甚至用给钱这样的方式去利诱。
这样的家长自己都没有捋清楚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自己的课题,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各种碰壁是肯定的。
家长的作用就是把马儿带到河边,但喝不喝水是马儿的课题,你不能把马儿的头按在水里去。
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改变,日后会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遇到过一个休学的孩子,妈妈说他不洗脸不洗澡不刷牙不洗头,每天吃垃圾食品,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就像是生活在垃圾堆里一样。
妈妈说:为什么他就不能够自律呢?
因为他是一个低自尊、低价值感的孩子,他觉得没有人能瞧得起他,所以他就不珍惜自己了。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身体。
所以说,我们先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让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掌控感,把自己当成负责人,基于内在感受进行自我规划,他才会具备自律的动力。
03
放下焦虑,自律是可以训练的
《最有生产力的一年》一书中说:“自律,是可以训练的。”
但培养自律的前提是,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能力,懂得凡事做规划,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第一种办法就是让事情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我在家里家里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事情好有意思啊,我得研究学习一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爱说“嘿,你这个家伙,这么顽强,我就不信解决不了你”,其实就是让事情变得有趣,让自律不那么消耗意志力。
长期而言,孩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一件困难的事情游戏化解决。
第二种办法就是,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面面俱到,十项全能,做不到自律的地方,给予缓冲和调整的时间。
比如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商量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
比如:
“写作业60分钟,休息10分钟。”
“出门前,换衣服15分钟”
“晚睡前,不打游戏”
计划制定完成后,把日程表贴在显眼的位置,这种提醒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也最有效。
因为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能够最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锻炼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执行中,有做不到的,家长不立刻指出来。经过一周的观察后进行复盘,孩子做的好的,给予正向反馈;做的不足的地方,给予缓冲和调整的时间。
那么,孩子则会因为在父母不催促给予的尊重和不断地尝试中,找到最佳的自律方式。
第三种办法才是靠意志力,咬牙坚持。
当我做运动做到几组最难的地方,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当我懒癌发作,就想躺平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行,这就是我应该做完的事情,坚持过去就好了。
但注意,我是这样要求自己,并自然对孩子产生榜样作用,却不是强迫孩子。
当孩子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只会说,你记得妈妈做那件事情吗?用我的经历和毅力影响他,引导他进入到克服困难消耗意志力得到心流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旦他越积累越多,就会成为未来对他有所鼓励的感受,这就是自律的来源。
最后总结一下:
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家长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认可孩子,信任孩子,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这是他们形成自律的基石。
我们身为家长的课题就是引导,而具体做并承担后果是孩子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