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遇到困难的孩子里,有一类群体很容易被忽视,就是那些“学霸”们。
相比于优异的成绩,他们的心理状态、与父母的相处方式等,常常被外在的光环所掩盖。
孟仪就是这样一个学霸孩子的妈妈。
儿子总被称作别人家的孩子,她也经常为儿子感到骄傲。
但进入初中以来,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成绩急剧下滑,和家人对抗,情绪反复无常,在几个月的挣扎后,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这让孟仪完全无法接受,她不断思考孩子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这样的,她从那些“蛛丝马迹”里找到了原因,并积极投入到自身以及家庭的成长上,她很幸运,只用了半年时间,就陪伴孩子走出了黑暗,重返校园。
这是孟仪和她儿子的故事,也可能是很多个类似家庭的故事。
儿子今年14岁,正在读初中。
初二下学期结束后,他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得知诊断的那一刻,就好像突然的晴天霹雳,一下子惊醒了沉睡的我。
那个机灵好动的小男孩,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我在孩子出生80天后就结束产假上班了,并请来孩子的外婆帮忙照看孩子。
我下班以后也会照看孩子,老公跟他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平均3~4天回家一次。
孩子上小学之后,外婆就回自己的住处生活,但每天会到家里做两顿饭。直到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我才开始自己独立照顾孩子。
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后对老师非常不满,因为作业太多而不想去上学。
我做了各种努力,老公也专门回家多待了几天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可是孩子仍然不想去上学。
我带孩子参加过一个冬令营,希望能够改善孩子的心情,之后孩子断断续续地去上学。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跟老公的关系影响了孩子,因为自己与老公不在同一个城市,关系疏离,我认为自己需要调整夫妻关系,因此俩人做了很多努力。
孩子在9月份开学上初中之后,成绩还是不错的,很有积极性,但是到了初二,孩子因为成绩不错被调到了重点班后,班级排名有所变化。
这个排名让孩子有非常大的压力,他感觉没人跟自己交朋友,孩子经常回到原来的班级找同学玩。
跳到重点班的半个学期后,孩子就不想去上学了,表面原因是老师批评他没有完成作业。
孩子答应初三开学就去上学,结果到了11月底,孩子还是拒绝上学,而且不再跟父母沟通了。
在家休学的日子里,孩子变的喜怒无常,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老公甚至因此打过他一巴掌,儿子没有躲,用一种我从未见过、冰冷的眼神瞪着我们:
“你最好把我打死,反正我也觉得活着没意思。”
儿子的神态让我不寒而栗,我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就带儿子去看医生。
最后,儿子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我感到很恐慌,赶紧给孩子办理了休学,重新学着养育孩子。
通过不断学习后我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孩子厌学的原因,我认为首先,从小到大,我都非常在意儿子的学习。
我和老公一样,见不得他不努力,为他的拖拉和贪玩感到焦虑,生怕小时候没管好,长大了变成学渣。
当孩子分到重点班时,我以为他会如虎添翼,会有更强的学习动力,但我忘了他是一个把名次看得很重的孩子,名次的下降所带来的落差是难以承受的。
排名变差后,孩子开始拒绝上学,激发点是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了他。
孩子从普通班到重点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支持和理解,我却没有做到。
其次,孩子缺乏社交技能
孩子到了重点班之后没有新朋友,他感到有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与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虽然他还可以回到以前班里和其他同学交往,但是大家知道他进了重点班之后,可能对他嫉妒、羡慕、疏离,这使得他在新圈子里没有机会发展更好的关系,而原来的关系也难以维持。
孩子在家里充当陪伴者角色
我和孩子爸爸聚少离多,在这种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会充当起陪伴者的角色。
每个孩子都是忠诚于家庭的,当家庭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父母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总会想尽一切的办法来分担父母的痛苦,来表示他们的关心。
所有的孩子都很难拒绝这个诱惑,甚至会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也就是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孩子也会扮演父母的照顾者角色来照顾父母,使得这种痛苦能够延续下去。
家庭的投射和移情,以及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等等,都会导致出现一个不上学的孩子。
想要治好儿子,父母需要先学会做不焦虑的父母,从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开始。
我学着降低对儿子的要求,放下内心隐形的期待,平时就聊聊新闻热点,暂时避开学习问题。
老公也在我的影响下,经常和儿子交流,用心审视起这个身高比他还高半头的大小伙子。
在我们的努力下,儿子也感受到了父母的变化,亲子关系比以前融洽了不少。
我留心观察儿子的表现,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努力做好和孩子的亲情连接。
亲子关系好了,儿子对我的话也不再排斥。
我给他提了两点要求:
一是合理休息,即使每天他埋头玩游戏,也要留出时间运动,准时休息。
二是承担部分家务,拖地、洗碗、照顾猫都归他。
这也是我学到的理念:放下限制性信念,学会放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让孩子在小事中获得能量和成就,从而唤醒孩子的内心动力。
而且这两个与学习无关的要求也会让儿子领会:原来父母最在意的,是我的健康,而不是只盯着学习成绩。
如果他有什么其他的需求,我也能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今年年后,儿子决定返校了。
是他主动提出的,“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了,也想老师和同学了。”
儿子告诉我,这段时间,同学经常给他发资料,老师也会鼓励他。
“同学、老师,还有你和爸爸,大家都没有放弃我,一直鼓励我,我怎么能不努力呢?这样就对不起你们所有人了。”
我明白,儿子内心的爱和动力觉醒了,抑郁的症状也几乎消失不见。
相信顺利返校的他,一定会平安落地,越来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