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比赛反应热烈,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35部入围影片将于本周六(4月19日)在港科大校园放映,届时港科大将公布最佳影片、最佳叙事及前沿奖三个奖项得主。
港科大举办大中华区首个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100%「AI电影节」,图为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左五)、港科大跨学科学院院长屈华民教授(左四)、港科大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署理主任傅红波教授(左三)及助理教授饶安逸教授(右四)、维塔工作室艺术总监郑子毅先生(左一)及3D美术师及技术顾问Chris WILLIAMSON先生(左二)、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右五)、港科大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研究助理教授徐娴教授(右三),以及有份参赛的港科大博士生唐誉瑛女士(右二)及魏征先生(右一)的合影。
作为大中华区内首个同类型比赛,港科大「AI电影节」(AIFF) 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界别备受关注,瞩目程度不输釜山国际电影节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AI单元。是次活动的专业评审团队云集多名电影界重量级人物,包括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曹颋教授;以及SIGGRAPH Asia 2025电脑动画节主席张汉宁先生。此外,活动亦荣获亚洲数字艺术展、史丹福AI微电影节2025(Stanford AI ShortFest 2025), 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AI电影制作黑客松等伙伴的鼎力支持。
以《魔戒》系列闻名、五次荣获奥斯卡奖的Richard TAYLOR先生为是次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之一,其团队成员郑子毅先生(左)及Chris Williamson先生(右)参与新闻发布会,分享评审标准,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国际电影产业。
AI技术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包括电影、视艺艺术及数码媒体等范畴愈见重要,不但可帮助提升质素、优化流程,更可激发创新意念。去年7月,港科大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目的便是为了培育新一代的艺术科技人才,以把握创意产业新兴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遇。
除了推出全新课程、推动跨学科研究及举办如是次AIFF电影节等国际化活动,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还将于本周六放映活动前夕举办学术论坛,邀得一众著名嘉宾出席演讲。当中包括:凭电影《沙丘》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美国视觉效果艺术家Brian CONNOR、在本地电影界拥超过50年经验的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顾问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学布朗媒体创新研究所(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所长Maneesh AGRAWALA教授。他们将和与会学生、教职员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和分享AI如何改变电影产业,以及其重塑电影的潜力。
魏天明先生分享了他在香港电影行业56年的工作经验,并探讨了当前技术快速变迁对香港电影行业的影响。
港科大一支参赛团队亦获选为35部入围影片之一,团队成员港科大博士生唐誉瑛女士 (左)及魏征先生(右)分享AI技术如何影响电影制作的流程。
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表示:「艺术科技正在迅速改变艺术行业生态,更是政府积极支持发展的新兴领域。港科大去年成立香港首个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致力于培养能够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尖端技术的未来人才。这次港港科大在校园内举办首个大型AI电影节,不仅是我们推动艺术科技的重要里程碑,更可促进创意交流,激发关于艺术科技未来的讨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愿景。」
郭毅可教授致辞,并分享AI对艺术科技发展的真知灼见。
港科大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署理主任傅红波教授感谢业界和学术界对活动的不懈支持,他说:「在艺术科技时代,掌握SORA和Kling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业界人士来说是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透过举办AIFF,集结来自不同背景的电影制作人、内容创作者和艺术家,营造一个协作环境,让大家交流知识,探索艺术科技的未来,携手突破传统,跨越创新界限。」
港科大去年7月成立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傅红波教授介绍学部的发展概况。
饶安逸教授(右)介绍电影节详情,而徐娴教授(左)则分享艺术科技的教与学。
AI电影节是为期三天的2025年计算可视媒体国际会议(CVM 2025)的其中一环,该活动首次在香港举行,并选址港科大,旨在交流创新研究理念,并展示不同层面的视觉艺术科技应用。
比赛吸引全球逾8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不少更来自知名获奖导演、艾美奖提名编剧和业界翘楚与新进的手笔。(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