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人被歧视的时间至少以数百年计,即便到春秋时代,诸侯们也认为楚国是异类,诸侯们往往以攻战楚国为荣誉之战,《国语》载:“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晋文公的称霸之战,就是以城濮之战大败楚国为基础的。
如果那个时代信息有今天那么发达,楚国的被歧视程度恐怕会更为可怕,至少这种态度就不只是在中土大地上,即便是到海外之地,楚国人也将成其为异类。不知道楚国人是如何熬过了那些蜗居南方的岁月,但最终楚国人还是崛起了,比北方的那些正统诸侯们都要强大,这就是所有中土诸侯们无法想象的了。
楚国为了改变这种被歧视的地位,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外,也在主动的参与中原事务,尤其是沿循着周天子确定的政治规则,在楚国推行中原文化。“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楚申包胥使于越”,在外交场上楚国人大致已经与中原诸侯无二了。因此后来诸侯国的臣子们,便是有很多出奔楚国的,也是认可了楚国的诸侯地位,如“栾盈出奔楚”。
鲁国有个季武子曾经在鲁国建立中军,按照规则来说鲁国是“小侯也,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犹惧有讨。若为元侯之所,以怒大国”,也就是说鲁国只是个诸侯国,是不能有中军的,于是“齐、楚代讨于鲁,襄、昭皆如楚”。楚国人表面上是维护周天子权威,实则是要称霸中原。
这种决策让楚国在春秋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逐渐成为诸侯纷争的主要力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楚国人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乱世之中谁有力量谁就能平衡天下。当年的齐桓公说的是“尊王攘夷”,楚国人则是要“问鼎中原”,两种决策其实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齐国人的“尊王攘夷”,还是楚国人的“问鼎中原”,都需要强权之君主。一国诸侯强势者,国家就能强盛,而一国诸侯弱势者,国家或就会衰败,这个问题上齐国比不过楚国,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齐国没有能引领贯彻“尊王攘夷”之策,而是紧跟在其他诸侯之身后,齐国也经历了多年之衰败。
楚国则是不同,即便楚国没有楚武王、楚庄王这样的君主,但楚国的北上之心不死。楚国强时则北上,不强时则附庸所谓“尊王攘夷”,表面上尊奉天子,暗地里玩的其实是阴谋诡计。比如所谓“楚恭王帅东夷救郑”等,不过是要想控制住郑国这个附庸国而已。
中原诸侯纷争之时,楚国人其实从未消停过,春秋前期就在大肆的蚕食汉阳诸姬,到战国之时西向巴蜀、滇地渗透,东向吴越侵扰,也才为后来的楚怀王时代的最大疆域奠定根基。《国语》里便是有“楚,大国也”的说法,也即是说至少在春秋中后期,楚国人就已经是天下公认的大国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