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若隐痛,胃液暗示先行?若出现2种颜色,务必警惕并及时体检

笑南聊健康 2025-04-22 09:10:41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上腹部偏左处,形似倒置的梨状囊袋。它通过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将食物初步分解,同时发挥屏障作用,抵御外来病菌和有害物质。胃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全身状态的维持。一旦胃功能受损,不仅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适,还可能演变为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等严重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4亿人受到慢性胃病困扰,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发病率逐年攀升;而每年新诊断的胃癌患者超过40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且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已进展,给治疗和预后带来巨大挑战。

胃的强大并不等于坚不可摧。长期不规律饮食(如暴饮暴食、偏好辛辣油腻)、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饮酒、吸烟、精神紧张及生活作息紊乱,都会损伤胃黏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部疾病的发生。

胃部若隐痛时,会有哪些表现?

上腹部隐痛或钝痛

多数患者会感到餐后或饥饿时,胃部有一种隐隐作痛、钝钝压痛的感觉,常呈间歇性发作,用力按压时不适加重,但常被忽略。

饱胀、嗳气

胃动力减弱或胃酸分泌异常时,食物在胃内停留延长,出现早饱、腹胀,打嗝频繁,并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因胃黏膜刺激或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出现饭后或空腹时恶心想吐,严重者可出现呕吐物,影响食欲和营养摄入。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长期胃部不适会导致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逐渐出现体重减轻、乏力、营养不良等表现。

黑便或隐血阳性

当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时,血液被胃酸作用后呈黑色,患者大便颜色变黑;轻度出血可通过粪便潜血试验检出。

胃液暗示先行?若出现2种颜色,务必警惕并及时体检

【血红色或咖啡色胃液】

当胃黏膜出现糜烂、溃疡或肿瘤侵蚀血管时,呕吐物中可能带有鲜红或深褐色的“咖啡渣”样物质。这种血色胃液往往预示着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或重度糜烂性胃炎。若发现血红色胃液,伴有乏力、心悸、面色苍白或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尽快至医院进行胃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及时止血治疗。

【黄绿色或墨绿色胃液】

黄绿色胃液多为胆汁反流所致。正常情况下,胆汁应由十二指肠向肠道下部流动,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十二指肠压力过高时,胆汁可逆行进入胃腔,与胃液混合后呈黄绿色或墨绿色。这种情况多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常感到饱胀、嗳气、苦味回流,甚至夜间呕吐带有苦水味。若胆汁长时间反流刺激胃黏膜,不仅会加重胃炎,还可能导致黏膜糜烂、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胃窦萎缩,增加胃癌风险。出现黄绿色胃液时,建议及时做胃镜评估胃黏膜情况,并采取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如少量多餐、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等综合治疗。

如何做好胃部保健和早期预防?

合理饮食: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少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确诊后应规范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规范用药:长期服用NSAIDs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必要时合并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预防应激性胃病。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或有消化道症状者,每年或根据医生建议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黏膜变化。

胃部问题往往隐匿,早期症状平淡易被忽视,但胃液的颜色变化可成为“警示灯”。若出现血红色“咖啡渣”样或黄绿色胆汁痕迹,切莫大意,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胃镜及相关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守护消化系统健康。

1 阅读: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