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加速ESG转型:“双碳”目标下的必答题

中国汽车博览 2025-04-30 19:05:07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驱动世界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在三电、智能化关键技术领域,中国汽车企业持续突破创新边界,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也正在经历颠覆性重构。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ESG(环境、社会、治理)已从企业的“附加题”变为“必答题”。近期,福田汽车发布ESG报告、吉利加速甲醇汽车布局、比亚迪强化产业链脱碳……这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中国车企正以技术革新和战略转型回应这一时代命题。

什么是ESG报告?

ESG报告,被称为企业的“第二张财报”,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管治)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衡量的是一家公司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虽然ESG报告考察的是企业在环境、社会和企业管制三个维度的表现,但企业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又分为多个不同的方向。

福田汽车4月28日发布的《2024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简称报告)系统地披露企业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果,全景式呈现了福田在全球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以“双碳”目标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全球视野布局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突破成果,向利益相关方交出一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答卷。

报告显示,福田投入18.3亿元用于绿色工艺研发,建成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实现生产环节能耗下降23%。2024年北汽福田实现全价值链减少碳排放约1.3万吨,较基准年减少17.71%,相当于为地球种植63万棵树。得益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北汽福田已有6款车型获商用车首批碳足迹标识认证。为进一步实现2028年“碳达峰”,2035年核心工厂“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战略目标,福田坚定推进实施“EPMES”“双碳”工程,围绕“能效”“产品”“制造”“生态”“体系”五大核心路径协同发力。北汽福田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巩海东直言:“ESG不是负担,而是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抓手。在商用车领域,谁先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化,谁就能在欧盟碳关税等新规下赢得市场主动权。”

北汽福田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巩海东在

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透露,通过光伏园区建设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比亚迪生产基地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已达72%,其“退役电池-储能系统-再生材料”的循环体系,使电池材料回收率超90%。这种将ESG融入价值链的思维,推动比亚迪新能源车全球累计销量突破730万辆,印证了可持续发展与商业价值的正相关。

技术突围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创新实践

在减碳与增长的平衡中,中国车企展现出独特的技术路径。吉利控股的“多元技术路线战略”颇具代表性:甲醇汽车已在全球投放3.5万辆,累计减碳110万吨;在航天科技赋能下,时空道宇卫星星座实现厘米级定位,提升物流效率30%以上。这种“地面+太空”的立体布局,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边界。

事实上,中国车企在探索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通过ESG体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ESG报告考察企业在环境、社会和企业管制三个维度的表现,而企业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又分为多个不同的方向。以吉利汽车的ESG报告为例,该公司在具体执行中,又落地为六个方向,分别为气候中和、自然受益、全局安全、数智创新、共荣发展、治理与道德六大方向,勾画出了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与企业的财务报告只反映单一的财务指标不同,ESG报告更加多元化,从环境、员工、上下游等方面多维度考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更进一步从非财务风险方面进行筛选,留下的公司无疑会更稳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指出,当前行业面临三大矛盾:短期成本增加与长期价值创造的矛盾、供应链碳足迹管理的复杂性、国际标准话语权的缺失。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15%差距,其中供应链环节占比高达75%,暴露出产业链协同的短板。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体系

面对挑战,李邵华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借鉴欧盟电池护照经验,搭建覆盖原材料、生产、使用、回收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二是强化供应链ESG赋能。龙头车企应建立供应商碳评级体系,通过技术共享帮助中小供应商转型。

三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新能源汽车碳核算、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输出“中国方案”,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行业实践已显现端倪。长城汽车建立供应商“红黄绿”碳评级体系,带动300家供应商实施节能改造;宁德时代启动“CREDIT”价值链可持续透明度计划,要求所有核心供应商在2025年前实现100%绿电使用。这种由链主企业主导的生态共建,正在重构产业竞争规则。

当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汽车纳入征收范围,当全球70%的投资者将ESG纳入决策框架,中国车企的ESG实践已关乎全球市场准入与资本估值。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通过ESG构建的新竞争优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降低30%碳排放获得欧洲车企订单,吉利甲醇汽车技术输出至丹麦,为该国的可持续交通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案例表明,ESG正在成为技术输出的新载体。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需要完成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跨越。李邵华表示,当ESG成为企业基因,减碳从技术挑战升维为商业模式创新,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创造的蜕变

0 阅读:2

中国汽车博览

简介:中国汽车博览是中国工业报社下属汽车版块的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