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录自洪均生先生的原稿《学拳回忆录》,定稿于1986年10月,曾发表在《武林》杂志。文中有人物,有情节,有技术,有史记,声情并茂,值得读者再次细细品味!
发科先生身世
河南省温县常阳村。自明代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之始祖陈卜而称为陈家沟。世传太极拳法,至十四代长兴公的弟子杨露禅教拳于北京王府,而名扬于世。
发科先生字福生,为长兴公之曾孙,延熙公之第三子,乃陈氏十七代之名拳师也。
发科先生妻某氏,生二子一女;长子照旭,字晓初,乳名小龙;次子照奎,乳名太保;女名豫侠,适史栋华。有孙小旺、小兴皆照旭子;照奎子名瑜;皆能传其家学。
发科先生来京传拳动机
一九二八年前,先生堂侄照丕从业药材行,由里押运货物来京,寓于前门外打磨厂天汇药行。时北京已行太极拳,习拳者无不知杨露禅之拳法学自河南陈家沟。闻照丕为陈氏后裔,且工此拳,因有多人从学。久之,南京特别市政府闻名以高薪来聘。
先生自言:“尔时从照丕学者虽众,拳套尚未学完,而南京聘礼为每周二百元高薪,学者既难阻其不往,又惜于半途废学。照丕见群情惜别,去留两难,因表示解决办法,说:‘我之拳法学自三叔,我叔拳艺高我百倍,不如请我叔来北京传拳,我往南京就业,双方都有裨益’。于是敦邀我来北京。”
先生自言:“我是一九二八年来北京的。初来时,曾住在学生刘子诚、子元家,教他们学了陈式一、二路及单刀、双刀。他们家在枣林大院,有两个小姑娘名叫月秋、月华,她们也跟着学的不错”(我曾见这姐妹俩一同表演。她们扎着两个小辫,穿一色的紫短衣,练的都是那么柔和轻灵。穿梭的前跃,裹身鞭的横跃,跌岔的仆腿,一跃便丈余远,仆腿则腿肚贴地,实为可造佳材。我于一九五六年再次赴京,见到子诚,则患半瘫初愈,子元已不再练;尤可痛惜者为二女均因猩红热病传染,双双死去!)。
当时北京武术界较有名气者如:许禹 生(名宠厚)、李剑华(东北大学教练,八卦最有功夫)、刘慕三(江苏无锡人,在北京电报局任报务主任,工吴式太极)、刘睿瞻(医士) 及沈家祯(一九六三年著《陈式太极拳》而得名)等皆从发科师学。前后三十年授徒不下千数百人,我是从一九三 O 年拜师学拳者之一。可惜众弟子无一能如杨露禅之功深艺高,而我实师门中最不成材者,有负师教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