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传回了一组数据。距离地球约1480光年的塔比星,亮度在短时间内骤降15%-22%,远超已知恒星活动的影响范围。这颗与太阳同属F型的主序星,其光变曲线呈现出非周期性、不对称的诡异特征。
于是,有科学家提出了猜测,认为塔比星附近可能存在宇宙2级文明,科技水平至少领先地球100万年。
据悉,在开普勒望远镜记录的三次主事件中,2013年的变暗最为剧烈。塔比星的亮度在70天内暴跌22%,直到150天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种“陡峭下降、缓慢回升”的不对称曲线,与行星凌日时对称的“V”型曲线截然不同。如果按太阳系的比例换算,相当于有一个直径300万公里的天体遮挡太阳,这简直不符合常理。
此外,科学家还分析了近百年的光度测定数据,发现自1890年以来,塔比星的亮度下降了14%,相当于每100年暗度下降七分之一。在恒星自然演化过程中,即使是红巨星阶段的亮度变化也远不及此。
1960年,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过“戴森球”理论。那么,是否真的存在高级文明,正在围绕塔比星建造巨型能量收集装置,导致其结构遮挡了光芒呢?
戴森球的核心逻辑是,文明如果发展到2级,必然会建造环绕恒星的集能结构,如太阳能板阵列或能量收集器。塔比星的长期变暗,可能是这类结构逐步扩张的结果。
尽管戴森球假说充满想象,但其实现所需的技术难度和物质条件,远超人类对宇宙文明的现有认知。
虽然外星文明假说存在一定可能,但科学界却更倾向于从自然规律中寻找答案,其中“尘埃云遮挡”是最主流的一种理论。
天文学家推测,塔比星周围可能存在彗星群解体后的尘埃云,或行星碰撞产生的碎片带。当这些不规则天体以高偏心轨道穿越视线方向,便会造成非对称遮光。
但是,尘埃云理论的核心漏洞在于,大量尘埃受恒星加热后会释放红外辐射,而哈勃、斯皮策望远镜的红外观测均未发现异常。
我们以太阳系为例,火星与木星间的小行星带虽不反射可见光,却因温度辐射在红外波段清晰可辨。如果塔比星周围存在足以遮挡22%星光的尘埃,其红外辐射应比恒星本身强数倍,但实际观测值却与普通恒星无异。
作为演化成熟的F型恒星,塔比星的年龄约12亿年。其周围要是存在持续产生尘埃的物质盘,需有频繁的天体碰撞或彗星瓦解作为补给。但是成熟恒星系的行星轨道已经趋于稳定,何来如此多“新鲜尘埃”呢?
虽然,目前关于塔比星亮度变化的真正原因,还没有一种确切的结论。但是无论如何,塔比星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宇宙从不缺乏奇迹,缺乏的是持续探索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