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王玉龄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名门望族,家族世代经商,家境富裕,人丁兴旺。
她的父亲王树南毕业于保定军校六期,与顾祝同、叶挺、钱大钧等人为同窗 ,然而,在王玉龄 5 岁时,父亲因病英年早逝,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的肩上。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9岁的她随家人背井离乡,离开长沙,自此开启了流亡生涯,流亡途中,她亲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内心满盈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使她爱国信念愈发坚定,她曾和母亲要求上前线打仗,虽然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她从此下定决心 “一辈子不买日货,不正眼看日本人”。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洒遍中华大地,人们沉浸在久违的喜悦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张灵甫相遇,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两人的相遇颇具戏剧性。
王玉龄和往常一样,与朋友相约去理发店理发,她坐在镜子前,张灵甫在他人的引荐下,走进了这家理发店,他一眼就看到了镜子里的王玉龄,被她的美丽与独特气质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盯着她看。
王玉龄注意到了这个陌生人的目光,觉得对方十分无礼,便毫不示弱地回瞪了一眼,这充满个性的一眼,却让张灵甫心中一动,他认定眼前这个女孩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
在他眼中,王玉龄的眼神中透着一种别样的倔强与灵动,与他以往见过的女子截然不同,此后,张灵甫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攻势,他频繁出入王家,找各种借口与王玉龄相处,每次见面都会精心准备小礼物。
起初,王玉龄对张灵甫的追求有些抵触,毕竟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多岁,而且张灵甫之前还有过三段婚姻。但随着接触的增多,王玉龄发现张灵甫与其他人大不相同,他不仅是一位将领,还曾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长相也是十分帅气逼人,这些独特的魅力,逐渐打动了王玉龄的心。
张灵甫和王玉龄感情慢慢加深,二人渴盼能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然而,这段感情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面临的便是来自王玉龄母亲的强烈反对,在母亲看来,张灵甫身为军人,常年征战在外,生死难料,她不忍心让自己的宝贝女儿未来整日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但是,为了让王玉龄的母亲同意这门婚事,张灵甫多次上门拜访,向她表达自己对王玉龄的真心和承诺,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王玉龄的母亲,再加上国民党元老、时任湖南省府主席程潜出面充当介绍人,王家终于同意了这桩婚事。
婚礼定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婚礼前夕,张灵甫突然接到升迁令,他被提升为南京卫戍区司令,需要即刻前往南京报到,军令如山,结婚当晚这对新人就乘坐火车去往了南京。
婚后,这对夫妻定居南京,一段宁静而甜蜜的婚姻生活由此开启,那时的南京,虽历经战火洗礼,但在这对新婚夫妇眼中,却处处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张灵甫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肩负着沉重的军事使命,他不得不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王玉龄,奔赴战场,从那以后,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开始了漫长而残酷的征战生涯。
就在张灵甫上战场不久后,王玉龄惊讶地发现在自己已经怀孕了,于是一边她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同时也担心丈夫在战场上的安危,害怕孩子出生后见不到父亲。
1947 年 5 月,蒋介石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张灵甫率领整编七十四师孤军冒进,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孟良崮地区,炮火连天,蒋介石得知张灵甫被围后,急忙调派其他部队前往救援。
但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部队之间配合不力,救援行动进展缓慢 ,张灵甫被困在孟良崮,弹尽粮绝,经过激烈的战斗,国民党 “王牌” 主力整编 74 师被全部歼灭,张灵甫也在这场战役中殒命于山洞之中,年仅 44 岁。
此时,远在南京的王玉龄还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对丈夫战场上的危机毫无察觉,几个月后,部下才将张灵甫的绝笔信交到她手中。
当她看到那熟悉的字迹,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沙场的消息时,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瘫倒在地,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悲痛和绝望。她看着襁褓中的儿子,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孩子是她与张灵甫爱情的结晶,也是她唯一的希望,然而,失去丈夫的痛苦如影随形,让她难以释怀。
丈夫的离世让王玉龄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她不仅要承受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还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张灵甫没有给她留下多少财产。
她既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又要侍奉年迈的母亲,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了她柔弱的肩膀上 ,但为母则刚,王玉龄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打倒,她展现出了惊人的坚强和毅力。
彼时,国民党政府虽给予了她一些抚恤金,但这点微薄的收入,对于一个要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母子俩在张灵甫去世后,生活过得极为凄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于是,1952 年,在孙立人的帮助下,王玉龄办好了去美国的护照,次年,她成功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为了解决生活费用,她过上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她上午在一个进出口公司做文秘工作,负责接电话、写文件、接待客户等琐碎事务,晚上回到狭小的出租屋,她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功课、完成作业。
在这张照片中,只见王玉龄穿着帅气的夹克,搭配半身裙,显得英姿飒爽,头发也剪成了干净利落的短发,化着精致的妆容,一手叉在汽车上,十分放松,俨然女强人模样。常常学习到深夜 ,尽管生活十分辛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学习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互相鼓励和支持。
王玉龄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在美国求学期间,王玉龄也收获了不少人的倾慕,有不少优秀的男士被她的美丽和坚强所吸引,向她表达爱意,但她始终没有再嫁,在她心中,张灵甫是她一生的挚爱。
她无法忘记与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那份深情 ,然而,王玉龄的心中只有张灵甫,她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承诺,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她曾坚定地表示:“我一辈子只做张灵甫的太太”。毕业后,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努力,先是做了两年会计,后又在五星级饭店饭店工作 3 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之后,她进入美国航空公司工作,担任财会职位,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逐渐在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在这里工作了 21 年,直到退休。
1970年夏天,王玉龄在美国纽约家中,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时,王玉龄已经42岁了,可她依旧漂亮,身材保持的很好。随着收入日趋稳定且不断提高,王玉龄终于得以将母亲和儿子接到美国团聚,她单枪匹马为家人撑起一片天,让家人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王玉龄虽然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有一刻消减。1973 年,一个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机会降临了,周恩来总理邀请王玉龄回到中国,这一邀请让她百感交集,一方面,她对祖国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另一方面,她又想起丈夫张灵甫生前与人民为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但最终,对祖国的思念战胜了一切顾虑,她踏上了那片阔别已久的故土。
回到中国后,王玉龄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亲切接见,邓颖超女士特设家宴,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此后,她几乎每年都回国探亲访问,成为了促进两国民间交往的友好使者。
她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协会会长,积极投身于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之桥。1996 年退休后,王玉龄带着母亲、儿子、儿媳、孙子回到大陆,落叶归,2005 年,由于儿子选择在中国上海经商,王玉龄也随之定居上海。
在上海,她过上了平静而充实的生活,她喜欢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仿佛能从中找到与张灵甫曾经的回忆。王玉龄的一生,经历了从名门闺秀到将军夫人,再到遗孀的巨大转变,她在战争的硝烟中失去了爱人,难得的是,在异国他乡独自打拼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和对祖国的热爱。
2021 年 10 月 9 日,王玉龄在上海家中安详离世,享年 94 岁,她的一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生活的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生活的热爱,被人们传颂至今。